本页主题: 美国人的内心世界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美国人的内心世界

在很多人眼里,美国人的所作所为常常令人费解,他们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国外社会科学文摘》今年第二期选登了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俄罗斯心理学家阿达·巴斯基娜发表在俄罗斯《星火》杂志上的文章,解读了美国人的内心世界。

  ——编者

  自我尊重已深植于美国人的意识中

  Self-esteem这个英文单词是“高度的自我评价”、“自信”的意思,当然场确切的表述应该是“自我尊重”。对于任何一个美国人来说,这已经不需要任何一种解释。在报纸刊物上,在广播电视中,哪怕在随意的一次脱口秀中,都会经常地出现“自我尊重”这个词,它已经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而深植于美国人的意识之中。

  这种价值是从小就得到培育的。在幼儿园里,老师总是会说:人应该尊重自己。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命令式的口吻,而总是以一种游戏的形式表现的。比如,一个孩子过生日,老师会送给他一个盒子并对孩子说,假如他朝这件礼物瞧一瞧,他就会看到一种独一无二的、非常珍贵的、独特无比的东西,整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人会有这样东西。孩子打开盒子后发现,里面是一面小镜子。确实,镜子里映出的正是孩子自己的那张面孔,也就是那张“独一无二的、非常珍贵的、独特无比的”面孔,其他人是谁也不会有的。这就是一种“自我尊重”的教育。

  再来着另一幅画面。在一个幼儿园里,其他孩子都已经吃完了早餐,可有一个女孩子还坐在桌旁慢吞吞地吃。于是一位年轻的老师便走过来问:“凯丽,你怎么这样慢。大家都急着去玩耍哩,你拖大家的后腿了。”这时,校长正好从一旁走过,也正好听到了这位年轻教师对凯丽的说话。她便把这位年轻教师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您担心其他的孩子急着去玩耍是对的,”校长说,“但是您没有考虑到凯丽,没有考虑她当时的情绪,她一个人坐在那儿吃,已经没有了同伴,她已经很委屈了,更何况还要经受一种对大伙儿负疚的感受。”

  当时我正在校长办公室里采访。校长解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孩子的内心感到某种负疚。否则,孩子可能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感受,也就可能会缺乏自尊。失败者往往就是这样养成的。

  宽容在美国早已不是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美国,有关这个问题早就不存在什么争议。宽容就意味着准备接受一切其他的、在该环境内还未习惯的、非标准的和非传统的东西,它意味着对其他种族和民族群体的一种尊重,对其他宗教、对其他社会地位的一种尊重。

  在我工作的密执安州立大学,有一位从基辅来的见习教师玛丽娜,她有一个1O岁的女儿奥列霞。女孩喜好与人接近,随意可亲,而且英语也不错,所以很快就溶入了一个新的集体。但是,这种情况并非是所有的孩子都很乐意接受的。有两个被全班公认为宠儿的女孩不大服气,决定同她一决高低。她们开始“炮制”舆论,嘲笑奥列霞与她们不一样的一些习俗。比如,美国中学生常常用小金属盒子从家里带些菜到学校去,大多是三明治和鱼鲜色拉之类,而奥列霞带的总是肉饼、肉丸子之类。她们就在暗地里嘲笑,还笑她的英语中夹带着斯拉夫口音。有一次,奥列霞穿了一套牛仔裙来上学,当然,在那一大片的牛仔裤中间,她的牛仔裙呈现出一种绝对的异国情调,这样,她们又得到了一次嘲讽逗乐的机会。很快,奥列霞就感受到班上同学对她的冷漠,这当然使她非常伤心。

  作为妈妈的玛丽娜就跑去找学校的校长,以便在两位教育工作者之间首先弄清,她的女儿应该如何在这个她所陌生的环境下规范自己的行为。接下去,玛丽娜带着极大的惊奇向我叙述了她所经历的事情。

  “我完全没有预料到校长有如此的反应。听到我的话,校长先是脸色苍白,转而是一阵羞红,后来就显得非常激动,最后才说出这样一段话:我感到羞愧,在我们学校里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样说吧,您的女儿什么也不需要做,这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将纠正这样过错。”

  不知道这位校长同她的那两位爱妒忌的女学生究竟交换了些什么意见。我知道的是,其中的一名女生很快就邀请奥列霞去参加了一次家庭聚会,另一名女生也向她提议在最近的一个周末去家里作客,妈妈和爸爸都非常高兴接待她。事情到此还没有结束。女教师也更换了这次家庭作业的题目,将原先的学做葱汤的作业改为学煮乌克兰博尔食汤。显然,这样就使奥列霞成了一名主要的“师傅”。在学校的一次例行舞会上,举行了不同民族的服饰展示表演,奥列霞那件饰满玻璃珠的无袖长衣,加上那顶漂亮的花冠和闪闪发光的项链,赢得了大伙的赞赏。

  孤独是美国人的一种主要精神悲剧所在

  在旁观者看来,美国人都是天生的集体主义者。他们喜爱交往、非常开放且相互联络频繁。但假若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正是美国人的一种主要精神悲剧所在,那就是孤独。有人认为,这种外表的交际与内心的孤独之间的矛盾,可能就是美国人性格的最主要的不合常理之处。有评论家说:“在不断变化与热烈活跃的深层,在大众交际之间,作为美国人都感到自己异常孤单。”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人在交际之中还得不到欢乐?问题的根本之所在就是个人主义。“每个人都为自己,只有上帝为大家”。美国人天生就是个人主义者。对于这一点我深有领教。

  在我的那个讲习班,有一位姑娘已经三个星期没来上课了。她怎么啦?我向同班的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几十双眼睛盯着我,谁也不知道,好像谁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谁对此都毫无兴趣,她是否还活在世间。我的教研室的同事、一位年轻的女教师知道,原来那位姑娘病了,正在住院治疗。那么,有谁去看望过她吗?她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帮助?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教研室的几位教师,然而回答是一片沉默,然后却异口同声地说:“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她有她的亲人!”

  美国人提倡追求的最高价值是建立温馨的家庭

  有一次,《共青团真理报》一周之内就登出了两篇专访,一篇是采访导演史蒂夫·斯皮尔伯格,一篇是采访歌唱家兼作曲家亚历山大·罗森鲍姆。记者向他们提出的差不多都是几个同样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对您来说,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工作还是家庭?”他们俩人都是名人,都是有创作的名人,而且年龄也差不多。他们的工作原则上说都是艺术,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他们俩甚至也没有种族出身上的差异,都是犹太人,所以不致对他们的价值观有什么影响。只是一个长在美国,而另一个长在俄罗斯。他们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的。罗森鲍姆说:“我想,工作还是主要的。”而斯皮尔伯格说:“当然是家庭啦!”

  在一位美国朋友的家里,我讲了这个故事,可是主人却微笑着问我是否相信斯皮尔伯格说的是真心话。我回答说:“这并没有太多的意义。”也许他正是为了讨好国人同胞的精神心理。而问题也恰恰正在这里: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心理?美国人都希望能说:“家庭比什么都更重要”。可是,这种理念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扬,还只是作为一个目标而加以教育培养。建立一个祥和家庭的思想还只是一个广告语。电视媒体、各种“秀”都在为这一理念而努力。有一些特别节目也是由夫妇二人共同主持的。家庭问题已成为众多的连续剧和“肥皂剧”的中心题材。家庭作为一种最大的价值在儿童秀中也会被常常提起,比如在儿童节目《巴尔尼的话》中就经常说到“家庭”。

  在这个节目中,卡通人巴尔尼和他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伙伴们,每天都会玩一些新的花样,但总不会忘记提醒: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一个温馨的家庭。观众们熟悉的一个五岁小女孩凯蒂问:“巴尔尼,我可怎么办?我没有家庭啊!”“怎么会没有呢?你和谁住在一起?”巴尔尼感到非常惊奇。“和妈妈、姥姥住在一起,可是没有爸爸,所以没有家庭啊。”“那么,你爱她们吗?”“是的,非常爱。”“她们也爱你吗?”“当然啦!”说到这里,巴尔尼就会作一个重要的结论,也是电视观众们从小就应该记取的结论:“假如在你家里所有的人都彼此相亲相爱,这就意味着你有一个真正的好家庭。”这个节目的片尾歌就是“我爱你,你爱我,我们共有一个幸福的家。”这支歌几乎所有的美国孩子都会唱。当我把这件事说给我的一位莫斯科朋友听时,他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加糖的甜粥,只是一种造势的宣传。”就算是这样吧,可重要的是这种宣传正在取得效果,正在促成各种年龄段的人们的社会共识。

  不息的进取是美国人最希望传给子女的品质

  从我所描述的有关美国家庭的情节中,暂时还不足以感受到那种复杂和紧张生活的气氛。激烈的竞争、为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准所进行的不懈拼斗、紧张和压力,这些才是一个成年美国人正常的心理背景。那些操心的父母还要培育孩子,否则孩子长大后也是一个无用之人。

  在美国人最希望传给自己子女的所有品质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学会有利地出卖自己的才能和经常不息的进取”。

  我住在华盛顿大学教授史蒂夫的家里,他那宽敞的两层楼房里只住着两个人;史蒂夫和他的妻子。让我惊奇的是,他们惟一的女儿、华盛顿大学的学生,是另外单独住的:同她的一位女友在学生公寓附近租了一套居室。从史蒂夫的家到大学大约15-30分钟的车程,他们在3年前就给女儿买了一部汽车。那时她为什么也不住在家里呢?史蒂夫教授和他妻子解释说:女儿已经15岁了,她应该学会一个人独立生活,否则进入成年人生活的时期就会拖长,而这将会威胁到后来的社会发展,会产生幼稚病。

  有天晚上,我在二楼自己的房间里听到了下面客厅里传来比较激烈而且非常刺耳的谈话声。女儿回家来为什么事请求父母的帮助,可是父母坚决地拒绝了女儿的请求。

  女儿离去以后,激动不已的父母二人同我交换了双方的感受。自她搬出去住以后,父母每月给她一些钱,主要用于饭食和买书。而同女友一起的房租,由她们自己从打工所得中支付,她们晚上在餐馆里当服务生。可今天早晨,房东提高了租金,所以女儿回来向父母求助。我再重复一遍,这可是他们惟一的女儿、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可是,他们并没有给她钱。为什么?“那样的活,她一个人在外单独居住还有什么意义?”史蒂夫的妻子说。“这是她生治中碰到的第一个障碍,让她自己去考虑如何对付。”
Posted: 2004-03-09 22:12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