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水银坊光影日记 之 不如发生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vagary
级别: 咿呀学语


精华: 0
发帖: 1
威望: 1 点
金钱: 78 静电币
支持度: 0 点
在线时间:0(小时)
注册时间:2005-07-05
最后登录:1970-01-01

 水银坊光影日记 之 不如发生

水银坊光影日记 之 不如发生

《周渔的火车》。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居然是在闷热喧嚷的阶梯教室里。文学选修课上,老师带来的D版光碟。色调极其阴暗。据老师说比原版低了N个度。但没看过原版,也便不在乎。倒觉得,那么一个暧昧混乱的故事,正适合这种色彩。幽暗的,浓郁的,偶尔的亮色出现于女人的皮肤和衣裙。在南方温暖暗蓝的天空或夜色中,幽幽地散发着一种洁净不真实的光泽。
这故事根本不值得叙述,但它适合。一切都像虚假的,包括拍摄时和公映前一天一地沸沸扬扬的绯闻和传说。教室里人很多,没有灯光,不知道有多少人来是为了传说中的色情镜头。身边的男生一直在睡觉。黑暗。温暖。偶尔醒来,看看我再看看门上的荧绿小灯,一声“走吧”被他咽回肚子里,侧头接着再睡。
片子并不很长,加上中途换碟的时间才不过两个小时。一部片子看下来我换了N种姿势。趴在桌子上,托腮,侧脸,抱紧外套仰靠在椅背上,膝盖支在桌子上或不支。那天晚上没有睡好,因为感觉已经做过一个梦了。
绝对是个梦。一个女人的两个男人。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一个像不见天日的花朵一样蛰居在小城古老大屋里的女人,在瓷器上画画的女人,名叫周渔的女人。皮肤柔软,小腿修长,艳丽如花,迷狂如蝶。这样的女人似乎天生就是为一场脱离现实的春梦准备的。
一个写诗的男人,在陈旧城市尘烟飘浮的图书馆里工作的男人,一个名叫陈清的男人。看到他出场我就笑出了声。我痛恨写诗的人,男人。这样的设定本身就很白烂。一个在图书馆工作,面目清秀声音糯软的男人——诗人。好像诗人天生就要和画画的女人发生点什么而这样的发生又往往和女人疯狂的迷恋以及一相情愿有关。这部片子也不例外。一首在舞池里小心翼翼递出的烂诗打败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导致她之后那个符号性的作为:每周两次来往于两座小城之间的火车之旅。
这种来来往往的梦幻式脆弱辛苦维持得让人郁闷。
幸好在这种毫无指望的来来往往之中,周渔碰上了个正常的——至少比她一心一意的爱人陈清正常得多的男人。我们的张强同学。兽医。专业给猪配种——这个前提像个乐子。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和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是不可违抗的宿命有关。我喜欢这个男人的出现,喜欢他的出场对于整部电影所形成的某种完整和对于那种导演精心营造的空灵幻美近乎戏剧性的亵渎。像一只手竭力地把泥浆涂抹上华丽折光的彩色玻璃。而那些只应闪烁在梦里的光一下子变得如此平常,如此真实。这个和周渔在火车上相识的男人,用一种死缠烂打自暴自弃的姿势追求她的男人,清醒地调侃着,却盲目地迷醉着的男人。他是一个最完美的意象,在这部荒诞混沌的电影里。
美丽苍白的单身女人,带着精心描绘的阴气沉沉的瓷制花瓶乘上火车去看望遥远的爱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被打破的臆想。一个梦,一出戏,一个幻境。生命就在这反反复复的来往中流逝过去。人和人的接触中凭空多出了幻觉作为维系,而成其为导演创造的完美。爱情陷入宿命加倍虚幻。而这场爱情的起因和结果都像一场幻觉,存在于男人不着边际呻吟般的诗行中,存在于一个女人用绝望怀疑的画外音叙述的现实中。
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呢?站在女人的角度,我们是一个叫周渔的女人,一个在瓷器上画画的女人,一个穿短袖衬衫及膝裙色彩清艳曲线优美的女人,一个疯狂地奔跑着追赶火车,仿佛全身每一根骨头每一粒细胞都在这种奔跑中颤动和澎湃着的女人。故事的缤纷施展始终只有她经历的两个男人:诗人陈清,兽医张强。
前者是一见钟情的迷恋,带来梦幻般的寻觅,相逢,性欲,纠缠,然后不可避免地堕入现实,落入尘凡。
而张强的出现,是现实之中的现实。初出场时在火车上对周渔近乎无赖纠缠的逼迫,促使女人摔碎了送给陈清的花瓶,预示着张强即将闯入并打破周渔和陈清田园诗式的幻梦爱情。
一个现实的男人或者女人是医治浪漫病的灵丹妙药。比这更有效的是盯着对方的眼睛问:“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未来?”导演用陈清表现出了梦幻的理想主义,不切实际,懦弱和逃避。他一次又一次地逃避,在女人向他询问一个未来时,在她为他精心筹备出版诗集,组织诗歌朗诵会时。梦之漩涡已经坠入谷底。广袤天地之中,生之艰深折堕爱之坚持。而必须承认的是:这一切,皆属必然。
所以张强及时出现,将一切暗示性的细节赋予了崭新意义。这个说着“你这样的女人我要不起”却仍然陪伴周渔寻找诗中仙湖的男人,笑起来痞气十足的男人,有一颗粗糙而柔软的心。他做出很有趣的举动,刻意地给周渔介绍一个男人,是为了消弭自己内心对这个古怪女人的迷恋吗?然而到底还是沉堕,一次又一次地,等在巷子口,载这个女人去赶火车看望另外一个甚至不晓得是否真实存在的男人。梦之魔幻侵入生之现实。那一刻,一切都荒昧虚无,平行世界形同幻觉,只有爱意缠绵,主宰一切。
故事的戏剧性往往就在于,在一些决定即将做出,一些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总有什么戛然而止,以之来体现命运的不可捉摸。这部片子也是如此。当张强下定决心陪伴周渔去那个陌生小城的时候,周渔却下了火车转头试图回到张强的身边。擦肩而过,永离永失,再无余地。
看到这里微笑着想,所谓咫尺天涯。就是那么无缘无分的意思。
陈清去了援藏,教书,一群天真小学生,蓝天白云绿草。也就是无奈中必然的一个安排。给这样的故事里的男主角,大概也总算合适。周渔的决定和结局始终都是暧昧。在另一个女人的口中被叙述,据说是在探望陈清的途中遭遇车祸而亡。或者连叙述这个结局的女人也未必相信周渔的存在。我有这个感觉。张强说,“我真羡慕陈清啊。”女人说,“我真羡慕周渔啊。”我笑着自言自语,“两位,不觉得自己被耍了吗?”
大概成年人执拗起来,是比年轻孩子更驽钝一点的。也更看不清——或者是根本不愿看清一切。虽然他们怀疑,而整部片子根本就是在怀疑和梦呓中叙述一个不知所云故事。
旁边女生问我,“这什么片子?”
我想也没想,“鬼片。”她若有所思。
大抵只能在畅想和幻觉中出现的一切,都被集中在一部片子的光影迷转当中,鬼魅之气便弥深不散,这是真的。
而那个清秀的诗人,艳丽的作画女人,是真的存在过吗?真的吗?
都像一场怀疑,怀疑中,充满幻觉。
接近结尾的时候,作为叙述者的女人探望过陈清,乘上火车离开。一心疑昧黯然着的时候,大概是以为自己输给了一个幻影的时候,她在脚下拣起了一枚洁白的碎瓷片。
符号和暗示,到此终结。
电影里的台词还是值得回味的。比如张强说:“心里有,就是有。心里没有,就是没有。”
他给周渔算命,说“不好说。”然后叫追问的女人把手掌合起来,告诉她,“命就在你自己手里。”
的确是有趣的男人,带来电影中唯一的亮色和些许真实。
关于这故事的线索,不过是一个女人孤独的火车之旅。
周渔坐在火车上凝视窗外飞速退去的风景,喜欢这样的火车之旅,是因为她觉得,“来来往往,总会发生点什么。”
她相信总会发生点什么,事实也的确发生了什么。只是这样的发生和结果,如不如她的意,倒也没有人能够知道。或者连她自己亦不晓得。
Posted: 2005-07-05 16:08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影音讨论 All about Movie & Music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