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尚未
登录
注册
|
标签
|
推荐
|
搜索
|
社区服务
|
帮助
社区服务
银行
朋友圈
勋章中心
搜索工具
风格切换
wind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
我为碟狂——轻松淘片指南
«
1
2
3
4
5
6
7
8
»
Pages: ( 4/8 total )
交 易
投 票
本页主题:
我为碟狂——轻松淘片指南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玛丽娜》
MALENA
它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美丽的西西里岛传说》。在谐谑中展示痛苦与残忍的存在。谁曾经默默地爱过和被伤害过,谁便可以体会那无助的悲哀并细细品尝泪水过后长久的悸动不安。
编剧和导演获奖,什么奖不知道,反正肯定值得这两个奖。画面和音乐也不错。整体风格和另外一个意大利导演拍摄的二战片《美丽人生》相近,在谐谑中展示痛苦与残忍的存在,意大利人天生的豁达与幽默在影片中可见一斑。
想听故事梗概?就不讲给你。好电影是不能这样给糟蹋掉的,要像保护处女的贞操一样保护它在你那里的新鲜,看电影不就讲究个“油煎包,热乎的”。你经历过在电影院里的“先知”吗?他们趴在你耳朵边好心地预告一切的一切,而你坐在那里不过是将电影复习一遍。偶尔你想对先知说“打住”,但不好意思,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你真想在他脸上熬一锅炸酱面。当然了对于介绍剧情也不能一概而论,假如你没可能看到影片的时候,就只能给介绍剧情了。
这个电影说是性启蒙也好,青春期教育也罢,它通过一个少年的眼睛,围绕一个意大利西施描述了二战这个特殊期间人们的嫉妒、无情伤害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记录了战后人们的宽容和谅解。一个小男孩儿的情感世界被导演亦庄亦谐地渲染得那么真挚感人,看完以后我的评价就一个字好;两个字:真好;三个字:太好了。
其实,我们可以说这个影片是有关初恋的。这种恋情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它只存在于你的心间,少年的懵懂和不可言说的焦虑增加了它的悲剧美感。甚至因为年代的久远,你可以说,那一切的如梦如幻真的发生过吗?
深爱无痕。
谁曾经默默地爱过和被伤害过,谁便可以体会到这个影片那无助的悲哀并细细品尝他泪水后长久的悸动不安。谁没有经历过这样遗憾的爱,这本身却是一种遗憾。
Posted: 2004-04-05 20:10 |
45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草房子》
THATCHED MEMORIES
所有人的故乡在茅草庵,所有人最深刻的记忆在童年。该片获华表奖优秀儿童片。
这是一部对少年时代进行回忆的影片,只不过是一个中国少年的回忆。既然是中国的,所以肯定含蓄,绝对没有《玛丽娜》那样的煽情与赤裸裸的性描写。
江南,1962年,一所乡村小学校,记忆在那些背景下如水一样地曼延。悲欢离合,人世艰难,温情与哀伤同在。看完影片时,我特想去给自己细心认真地做一碗放了红糖的荷包蛋,似乎吃一碗饱含特殊家乡民情的糖水就能让我打消对于故乡和童年骤增的思念。影片让我想起家乡来。
所有人的故乡在茅草庵,所有人最深刻的记忆应该在童年,野草丛中散满了神秘,小河沟声声不息是淡淡的哀怨。这部影片独特的时代色彩可以在无数中老年人那里获得共鸣。
影片中的一切似乎都是朦胧的,没头没尾。这正是一个孩子的记忆特点。孩子们对这个世界从来只有疑问,而得不到答案。并且,童年的回忆只能是片段的,不连贯的,温馨的,也是无助的。《草房子》正是这样。
该片荣获华表奖优秀儿童片,19届中国电影金鸡5项大奖,伊朗金蝴蝶奖,意大利铜狮奖等。老实话,这部影片不应该是部儿童片,因为儿童们不一定喜欢看,它是部文化片。看过《心香》吗?就是那样的风格,不紧不慢。就这样一部“儿童片”,竟然让我中间可以流泪。
总体来讲这个影片不错,但还是觉得有遗憾的地方,去想,却又想不起来具体了。
演员是曹丹,杜源,导演徐耕。
Posted: 2004-04-06 19:38 |
46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天使爱美丽》
AMELIE FROM MONTMARTRE
没有一个影片像这个影片一样能让我有几分钟的迷惑,也没有一个影片能让我如此兴奋。
将“Amelie from Montmartre”翻成现在这样真恶心,还有一个更俗气的翻译《阿
美丽的奇妙命运》。
没有一个影片像这个影片一样能让我有几分钟的迷惑,也没有一个影片能让我这样兴奋。
我看了一下VCD封面的简介,什么在“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她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在我看来简直是一派胡言。或许导演会说:恩,也可以这样理解。
我武断一些地结论:这个电影能看出点意思来的观众不是万分之一,便是十万分之一。
我认为这是一部典型的文化片,哲理片。遗憾的是票房估计成问题。劳动人民很可能会因为看不明白而闻风拒看。
这是一部法国片,画面色彩美丽,构图好看,女演员也很漂亮,视点当然更罕见。
在“常人”,换句话也就是“俗人”那里,“正常”与“不正常”有一道鸿沟。哪些人应该进精神病院、哪些人正常的不得了,恐怕文明社会一直有精确的判断。但是,自从有了法国的福柯恐怕这些规矩要进行一些改变。
我并不知道这个影片是否真的有福柯的思想存在,但法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应该对福柯的哲学并不陌生。同一个国度里的思想总结应该有一些共通的来源。这个影片讲述一个“奇妙”姑娘的“奇妙”世界。有多少是真的,有多少是虚幻的,谁能分辨?假如在现实社会,这个姑娘的归宿应该是进精神病院,但是没有人打扰她,她就很安稳地生活在她自己的世界,也融合于外部世界。她周围的世界是多彩的,丰富的,也是具有自己独特的逻辑的。甚至导演没有显示丁点她是“病人”、需要别人来照顾的暗示。该片超凡脱俗的对于Amelie“个性”的“顺从”显示出极大的宽容,最后只能从福柯对文明的颠覆中寻找一些答案。只有在这个电影里,我才理解了福柯思想中那狂放不羁的宽容和浪漫。与其说我在看一部电影,不如说我在对应一种哲学。或许,电影与福柯之间并无任何联系,那又有何妨碍?我借助电影获得了我应该得到的一切。
这个影片其实可以从更多的角度去评说,惟一错误的判断就是固定在一点。更多更具体的评论我一时还做不出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影片的制作难度非常之大。主要难在对于Amelie精神世界的展现角度,稍微偏颇一点都会流于枯涩和干扁。目前它很流畅很优美,并且简直朦胧得耀眼。
VCD的背面有一段对影片的“简单”解说,上升到“善恶”的层面,作者肯定是个“中国农民”。后来我发现有一小段英语解说,就算一个西方人的见解,和我理解的也不一样,抄下来放在这里以供参考。
Amelie is a fanciful comedy about a young woman who discreetly orchestrates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around her,creating a world exclusively of her own making. shot in over 80 parisian locations,acclaimed director jean-pierre jeunet ( delicatessen,the city of lost children )invokes his incomparable visionary style to capture the exquisite charm and mystery of modern-day paris ……
电影,或者其他的任何艺术作品。你看见了什么,什么就是你。作品和读者(观众)互为注解。
Posted: 2004-04-06 19:39 |
47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时光凶间》
THE TIME MACHINE
小教授之所以要研究时光机器并利用这套机器,是为了挽救未婚妻。
我一看见是“The Time Machine”就赶紧买下这个盘。一个朋友找《时光倒流70年》许久了,哪里问了也没有。我希望它是,但也有些怀疑。结果看了不是。
看完我给这个影片打了个及格分,属于“能看”系列。许多地方与另外那个更出名的《时光倒流70年》接近,都是凭借一架机器说事儿,都是科学家的经历,都是怀着要改写现实的决心。但这个片子由于很近,所以有了一些新拓展:时光机器更来劲,让月球迸裂,把地球揉来揉去好几回,想象力更丰富更大胆,人种都已经改变。
小教授之所以要研究时光机器并利用这套机器,是为了挽救未婚妻。在现实社会中,教授的妻子在一场抢劫中为了捍卫结婚戒指而丧失了生命。教授利用时光机器无论如何未婚妻总是会死去,当然会是不同的原因。最终发现,即便他回去1000次,未婚妻只是会有1000次不同的死法而已,死亡无法改变。
没什么更多好说的。闲了可以看看。
昨天晚上不太瞌睡,突然看到周国平《守望的距离》。今天来看他那时候的文字已经有些稚嫩,但仍然可以发现他的热情与智慧。其中一大章讲的全是自古到今人们对于死亡的焦虑与苦闷。仔细算了一下,他写那些文章的时候,正在经受着“妞妞”给他带来的苦痛与心灵震撼。
钟表已经走到深夜1点多,我度步到阳台上。看到久违的星空,宇宙的神秘通过星体的闪烁向我传递。 突然间觉得,对于死亡似乎没有了焦虑;只要没有病痛的煎熬,我愿意安静死去也不愿意经受时间机器折腾来折腾去。
死亡是一种休息。
Posted: 2004-04-06 19:40 |
48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太阳照样升起》
THE SUN ALSO RISES
需要参考的许多东西都积累到位,再看海明威的作品,就越来越有味。
又名《太阳也上升了》。大家熟悉美国作家海明威,他是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1年以62岁高龄自杀身亡。他以自己硬汉子的形象也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硬汉子形象而
著称。
中国人比较熟悉他的作品当首推《老人与海》,然后有《永别了,武器》,以及《战地钟声》等。所谓“迷茫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就是从海明威这里而起。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海明威的作品,当年有少许涉猎都是为着老师留的作业,我对其他风格的文学作品更感兴趣。现在看来最主要的障碍是对于海明威这代人的不了解造成的。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迷茫的一代”为什么不能积极起来面对人生与社会,就像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此成功的一个硬汉子何以用自杀来了结自己。难怪,我那时候太年轻了。现在重新看海明威的作品,需要参考的许多东西都积累到位,再看他的作品越来越有味。
《太阳照样升起》具体剧情我就不用介绍了,大家可以去直接看他的同名小说作品。其主要人物和其他作品一样是个男人,中间穿插一些奇特的情感纠葛。《太阳照样升起》因故我只看了前半部,就觉得改编的很成功,人物刻画非常细腻。同时在电影中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的特殊品味。这集中体现在男主人公那软中带硬的形象,充满了可信的人格魅力。
这是1957年的老电影。另外这部片子有可能是欧美合作的结果,但没有证据,只是猜测而已。
这个影片让我想起来许多外围的东西,比如海明威的自杀,一战后迷茫一代的形成。影片开头就是一战的残酷场景,然后就展示一群美国老兵在战后法国的生存状态,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看了这部影片就不再迷茫为什么会有迷惑的一代。而且直接参战的海明威的心灵创痛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它们发生的根源。海明威对于人类的绝望,含蓄的哀伤,心理上不能愈合的创伤,都直接来自残酷的战场。连爱情都不能挽救他,实际上是连爱情他们都抛弃了。与残酷的死亡相比,爱情能有什么作为呢?所以面临感情的选择,他们宁愿与妓女逢场作戏也不愿意和真正的情人规规矩矩组建家庭。从而这个世界已经与他们无关!
赤裸裸惨烈的悲剧我们看多了,但我们并不熟悉那些把绝望和伤感压制在内心只以温情和镇定示人的绅士。影片中的硬汉子不是通常我们想象到的强硬角色,恰好他们的刚强是通过韧性与智慧,甚至是文弱来体现,反差中闪现出极大的艺术美感。含蓄与细腻使角色魅力四射。
能够创造出这样角色的作家本人,让人神往。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其实都有他自己的身影。可惜,这个人主动离开了我们,用的是一管枪。
为什么海明威要取这样一个看似乐观的名字来作为他作品的名称。“太阳照样升起”,他在用这样的话来劝说过自己多少遍,忘记过去忘记过去,但看来他还是不能忘记。我自己也曾经在最悲苦的时候想过,自我的痛苦是多么地微不足道,太阳天天升起,大自然不会为任何人的悲伤动容。或许,他正是用这个一个名字来表达他的悲观?看来我必须看完《太阳照样升起》的下半集,那样会更容易地寻找到海明威的逻辑。
Posted: 2004-04-06 19:41 |
49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遥远的落日》
看似平淡,却能让人唏嘘不已。
这是一部日本片,是我在云南旅行的途中在宾馆的电视上看到的。
最开头的几分钟没有看到,也没有留意,但逐渐觉得这个片子有什么东西在吸引着我一直向前看。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我自己好奇心重,一定要看个究竟,所以就硬是
忍着瞌睡和劳累看完了。我觉得这个片子尽管很“平淡”,但十分扎实耐看。
这是个人物传记片,这一点非常明显。关键是“他”最后怎么了一直掩着不说,点点滴滴就是平铺直叙主人公的成长,这里面就已经具有了一个电影技巧,悬念。要表现这么个人物,他肯定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贡献,对于好奇心重的人,想看结局本身就是悬念。假如事先吐露一点,我都不要继续再看下去了,那天实在是瞌睡的很。
主人公叫清野,大约是19世纪下半叶人。出身贫寒,他却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襁褓中的一天,母亲在外操劳把他放在火炉边,哭闹中清野自己滚落进火塘,烧伤了左手,那成为一个肉团。因为残疾不能做农活,母亲想尽一切办法让清野接受教育。小学毕业,母亲再也供不起清野,就在这时一个老师救助了清野,不仅给他提供学费,而且号召大家捐钱给清野做手术,终于把清野的左手手指给分开,生活似乎方便了,但仍然是可怕的残疾。当然,清野是个天分极高的孩子。
与一般我们看到的残疾穷孩子的敏感不一样,这个清野没有太多的病态敏感,反而凸现了他性格的顽强和不屈不挠,偶尔显得厚脸皮,不过我相信这样的真实更感人。我不知道这一点是属于大和民族的全体还是仅属于这个个体的。比如他特别想得到一本书时,他就鼓动富有的同学赶快向人家爸爸借钱给他买,他出身贫寒并且残疾但却敢于向一个富贵人家的漂亮小姐屡次求爱,被婉言拒绝了他自己却在心里喊:绝不退缩绝不退缩!
清野的成长可以说历尽艰辛。为了考取高等学府,他曾经在一个大学里整整三天靠喝白水度日,而因为他的残疾更是受尽屈辱,以至于学校告诉他,即便考试及格,最后也不会发给他毕业证书。多重打击下,他不得不冒险远涉重洋到美国去求助于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美国教授。没想到在那里同样受到了冷落。但正是在美国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一个谁也不愿意干的工作,没料到他的机会来了。沿着这条路他成为一个震惊世界的学者。当他后来回家看望母亲时,报纸上登载着他的大幅照片,大臣出面接见,家乡的人们在他火车经过的地方夹道欢迎,18年未见的母亲身着盛装等候在路边,突然之间他成为民族英雄一般。
“谜底”揭开了,电影也就要完了。
假如不是残疾,假如不是贫穷的背景激励了清野,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有一个叫清野的科学家。看似平淡中,影片有许多令人唏嘘不已的场面。
影片的名字落脚在这个地方:清野从美国回日本探亲的时候正值黄热病在全世界肆虐。清野先是到拉美,最后到非洲亲自接触病原,最后染上病菌客死非洲。
Posted: 2004-04-06 19:42 |
50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日瓦格医生》
DOCTOR ZHIVAGO
以前我写过这篇小说的读后感,认为作家是把饱受蹂躏的拉娜当做祖国的象征来描写的。
我手里的这个DOCTOR ZHIVAGO,是盗版,不仅半天打不开,而且里面竟然两盘都是
下集。气死我也。不过,演员都看到了,基本情节也有了,除了有些短不太像个“大片”外,其他的也没什么。
拉娜没有我想象的漂亮。这就是用名著改编为电影的一个最常见弊端。景色或人物都可以凭借作家的三寸生花妙笔来写,只要你想得出的,就表现得出来。而电影就不成了。它必须把一切用“事实”呈现在你眼前,这就难了。不过看多了,最后我还是承认了拉娜。
我更喜欢齐瓦格医生的夫人,她朴实的脸上放射着仁爱的恬美光彩。齐瓦格医生的演员也像我想象中的。
记得以前我有一篇小说的读后感,说到作家是把饱受蹂躏的拉娜当做祖国的象征来描写的。在这个片子里,激情与象征似乎都看不到了。但北国冰雪的美丽却尽收眼底。
影片的结尾与小说有所不同。小说更有悲剧感,影片却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
我喜欢影片里的音乐,简直可以说迷恋。并且相信那里面的音乐也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次又一次主旋律的响起,提示着希望在前,恬美,轻盈,圣洁,与现实的差距是那样的大,但不可言说的艺术美正从这个反差中产生出来。这个音乐是经典。
该片获得第38届奥斯卡5项大奖,当然包括音乐奖。
Posted: 2004-04-06 19:43 |
51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山本五十六》
ADMIRAL YAMAMOTO
它是山本五十六的人物传记。
本篇描述了山本1939年到他1943年在飞机上遭受美国袭击战死的几年。导演是凡山诚治,演员是三船敏郎和加山雄山。
影片中的山本亲切慈爱,有原则,坚强而勇敢,是个放在任何民族都应该受到拥戴的大写的人。他一直反对日、意、德三国联盟,他甚至反战,影片中他不止一次提出不能和美国作战,应该考虑与中国求和,他实际上是热爱和平的。但是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严重泛滥,他的立场和观点遭到了许多人的激烈反对,甚至好战分子准备要刺杀他。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同意最后的日意德联合,并且出于战略考虑做出迅速向美国开战的决策。而这个决策的目的只是为了“速战速和”。他说道:“养兵百年是为了维护和平,而不是为了作战牺牲”。他避免与美国开战的心态很明白:日本没有自己的自然资源优势,战争无限延期等于日本人在自杀。他的一切都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考虑的。当然,一旦开战,军人只能展示自己的勇敢善战,而不是对敌人的慈爱。这也是他扬名世界的根本所在。而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人。
为了构筑人格上的亮点,影片中叙述偷袭珍珠港一节补充道:山本一再向身边的人确认“我们绝不偷袭,那不是武士的精神,一定要让日本外交部事先向美国明确开战”。所以,偷袭即便是个历史事实,也不是山本的本意。
导演始终在描述一个热爱和平的山本,我一直不太明白是否真的是历史事实。这一点让我迷惑。这个导演是出于什么动机来拍摄这个影片?他到底有什么样的政治压力让他给出这样的视点?假如说是出于颂扬一个战争贩子,那么很明显导演一直在强调山本热爱和平,他究竟意在何为?假如他有军国主义的包袱,则他更不会显露山本的和平本色。我自己只有一个答案,这个影片中的山本有可能接近历史的事实真相。否则,我们只能说这个导演是个矛盾的承担者,他既热爱和平,同时又崇拜山本五十六,所以把他们捏合在一起:一个热爱和平的山本五十六。
当山本在影片中为自己身为军人不得不放弃和平的奢望矛盾中徘徊时,我不止一次地想到中国的“文革”。在一个类似宗教狂热大潮下,一个人是没有自己的独立选择的。
Posted: 2004-04-06 19:43 |
52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没事偷着乐》和《沙拉油妈妈》
假如奥斯卡的评委是公平的,并且是懂汉语的,那么当年度的奥斯卡外语片大奖一定得送给这个电影。
这两部片子都没有一次看全,都是在电视上看的。
一个是中国产的《没事偷着乐》。假如奥斯卡的评委是公平的,并且是懂汉语的,
那么当年度的奥斯卡外语片大奖一定得送给这个电影。当然了,首先这个片子得送过去。
《没事偷着乐》真是个好片子,我一般是不太罳咱中国自己人的。我儿子今年12岁,他懂什么哦,但他都喜欢看这个片子。并且他是那种喜欢浅薄香港片的孩子,搞笑啊什么的。但他竟然是每一次看到这个片子就不让换台。现在动不动的我儿子就用天津腔给我来句“云芳啊……”什么的和我闹着玩。我觉得一个导演和编剧,能把一个12岁的孩子给吸引住,这确实需要很多的艺术安排。
冯巩演的也好。最妙的是里面的对白,到处都让你忍俊不禁。但实实在在的人生辛酸也都在一幕幕展开:妹妹的白血病,五民的远走他乡,二民的大龄远嫁农民,三民老婆为了分房的婚外情感,大民甚至住进班房。无限感慨,最终归于平淡。
另外一个在电视上看的是韩国片《沙拉油妈妈》。这是一部很是琐碎的叙述母女感情的家庭片,没有新奇的故事可演。但它却始终能把人吸引在电视机前,我觉得这也很不平凡。
一部电影是不可能让所有人感兴趣的,分享共同的经历,寻找共同的答案是相当一部分片子的法宝。比如这个影片,太多的东西让我想起我自己不愿意轻易提起的话题,有些家庭内部的事情是真正的隐私,即便成为疑问也不会向任何人求援。
影片琐碎到我无法描述他们有什么故事。老年的妈妈唠叨而娇气,甚至是古怪,但明显她已进入那种老小孩状态。年轻的时候她也同样有某些让女儿看起来很怪诞的行为,并且作为女儿在很多地方一直不能原谅母亲,并且坦言曾经她那么爱她漂亮的母亲,但最终她被寒心早已失去对母亲的爱和尊敬,甚至想到她的某些行为她曾经恶心得呕吐。
中国新近有一个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这个片子估计比较接近。
Posted: 2004-04-06 19:44 |
53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中央车站》
CENTRAL STATION
我对这部片子早有耳闻。第一眼看到就决定买下来,是一种“可找到你了!”的愉快心情。
我对这部片子早有耳闻。第一眼看到就决定买下来,是一种“可找到你了!”的愉
快心情。
拿到手中一看,它所得到的奖项多到我罗列下来都太花时间的地步,所以我干脆一个也不说了。
这个片子让我想起来中国电影《没事偷着乐》,他们的味道都是一样的:酸甜。《中央车站》更乱更无奈,人们简直生活在地狱的边缘,但那里偶尔有一两朵爱的小花艰难地开放着,在那么贫瘠的土地上:巴西。
一个老太太,据说是退休老师了,她在里约热内卢的车站靠给人写信为生。这么大年纪,大概五六十岁吧,以前还是个老师,怎么着也得有点为人师表的派头,可她竟然经常骗人。写信收费,可回到家她会自己决定哪些信给寄走,哪些信是马上撕碎,另外一些是留待查看的。另外,也看不出来她是个有同情心的人,一个刚刚在车祸中失去母亲的孩子她竟然给卖了出去,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贩子。是朋友提醒她这太过分她才冒险去把那个孩子抢了出来。电影就从这里开始了,也是她偷走孩子遭到黑社会的追踪不得已出走,才走上了送孩子寻找父亲的旅途。他们最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甚至开始了偷窃……
历尽艰辛他们终于找到了孩子的家,但是那里只有陌生人……
看了这个片子对于巴西这个国家只剩下了恐惧。那里的许多地方荒芜的就像非洲一样。那里的人们对待谎言之类非常随便。到底是谎言使一个国家变的贫穷,还是一个国家贫穷就必然道德上不检点呢?
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场面是老太太看着那个老司机离去的场面。那时她已经走投无路,并且她也已经开始喜欢那个老人了,所以她特意到卫生间抹了口红出来。谁知道那个老头已经看出了她的想法,竟然不辞而别。眼泪在老太太的指缝间小溪般滚落,人生的无尽悲凉定格在那一瞬间。
Posted: 2004-04-06 19:45 |
54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士兵之歌》
BALLAD OF A SOLDIER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主题的普世价值,该片获得了许多世界奖项。
这是一部苏联片,很抒情。大概拍摄的年代在60年代。影片采取倒叙手法:1959年的苏联某个村庄,一位平静的母亲在村口的道路旁习惯性地等待参加二战的儿子阿廖沙回乡
。但那个19岁的孩子就像千万个永远不能回到母亲身边的士兵一样,已经长眠在异国他乡,他的坟墓上只有一个称呼:外国士兵。
这个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后方的情境,但实际上导演一直在着力反衬战争的可恶。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主题的普世价值,该片获得了许多世界奖项。不过遗憾的是,上个世纪的老电影今天看来节奏和故事的设置怎么看还是有些稚嫩的痕迹。另外,这是个黑白片。
电影开头等于是个“帽子”。战场上的通讯兵阿廖沙看到所有的人都战死了,他也开始撤退。敌兵上来4个坦克,炮口一直就冲着奔跑的阿廖沙,并且坦克追着他玩,这场面让人想起猫逗老鼠的残酷场面。最终阿廖沙顺手拿起一挺大枪,冲着坦克打去,竟然坦克冒烟了,接着是第二个坦克。就这样阿廖沙成为了英雄。首长接见他问:为什么这么能干?他回答说:因为害怕。听说要把自己树为英雄榜样,作为奖励,阿廖沙说:我要回家看我妈妈,我们家的屋顶漏了,我要回去帮忙妈妈修理房顶。首长特准他六天时间:两天回去,两天回来,两天在家修屋顶。
电影的主要部分就发生在阿廖沙回家的路上。战时一路上会有太多的曲折,以至于尚未回到家乡6天时间已经用完。即便这样,冒着坐牢的危险阿廖沙坚持一定要见一面正在地里干活的母亲,最终实现了阿廖沙“抱一抱妈妈就离开”的诺言。这一抱之后的离开,大家都知道几乎等于永别。
电影的另外一条主线是爱情。阿廖沙用肉罐头换取了一个看管军车士兵的准许,让他躲藏在干草堆中回家。中途一个逃难的姑娘也偷偷登上了同一辆列车。在复杂的环境中,他们俩由彼此怀疑到发生好感一直到倾心相爱。或许这是阿廖沙的初恋。纯洁的俄罗斯姑娘漂亮得如天上的圆月,她的大眼睛可以照亮每一个她所在的空间。其中有两个情节值得一提。在一个车站阿廖沙下车打水,火车却载着熟睡的姑娘开走了,那时候他们俩已经相爱,但是却没有任何留下联系的任何途径。就在人们认为从此这对恋人就要天各一方永远分别的时候,姑娘竟然出现。而当他们俩最后真正分手说再见的时候,由于情况紧急他们依然没有清晰地留下彼此的联系地点。这成为一个让观众揪心的悬念。
爱情的疼痛,母子的哀伤,都通过一个19岁的士兵来体现。战争的罪恶在生活的凄美反衬中得到无声的谴责。
Posted: 2004-04-06 19:48 |
55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雁南飞》
THE CRANES ARE FLYING
该片曾经获得嘎那金棕榈大奖。
这依然是部苏联影片,1957年制片。其中留有一点点的时代烙印,比如作为负面人物的马克很明显具有中国人所熟悉的小资特点:怯懦、自私。与他相对应的则是高大全的鲍
里斯,他尽管长相没有马克漂亮,但他却具有突出的英雄特点。
黑白片,在今天依然好看。该片曾经获得嘎那金棕榈大奖。
热恋中的维罗丽亚与鲍里斯全然不觉战火已经燃烧到了他们身边。为了保卫祖国,鲍里斯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自愿走上了前线。莫斯科轰炸中维罗丽亚的父母丧命,孤身一人的维罗丽亚来到未婚夫鲍里斯的家里和他们相依为命。这个变故为同样住在鲍里斯家里的一个堂弟马克留下了可趁之机。他一直向维罗丽亚表示爱情,但遭到拒绝。在一场昏天地暗的大轰炸中,维罗丽亚出于本能反应扑进马克的怀抱。但当马克说“我爱你”时,立刻领受到维罗丽亚的一顿霹雳般的耳光。然而马克并没有放弃,几乎是在绝望中马克强奸了维罗丽亚。无奈之下维罗丽亚只能和马克结婚。闻讯鲍里斯的家人一片不解,鲍里斯的姐姐干脆拂袖而去。
看来当初发生在苏联类似的事情很多,十分典型。当那些爱国英雄在前线出生入死的时候,他们的妻子或恋人却背叛了他们,这样的事情让人感慨。在大家的白眼中维罗丽亚的生活艰难,不过维罗丽亚始终没有解释和表白。最后维罗丽亚离开了自私的马克,开始在精神上孤守鲍里斯。终于有一天来了一个鲍里斯的战友,他告诉维罗丽亚鲍里斯已经死了。但是维罗丽亚不相信,因为并没有人真正看到鲍里斯的尸首,她要等待。
战争结束了,生还的英雄全部回来了,鲍里斯没有出现。鲍里斯的父亲出现在镜头前,他轻轻揽着满面泪水的维罗丽亚回家了。
在这个影片中我比较喜欢鲍里斯父亲这个角色,或许只有他才有充分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性格。在许多琐碎生活片断的描述里,我突然意识到俄罗斯这个民族和蒙古民族何其相似!他们的纯粹、坚韧、宽厚、豪爽和勇敢,都一模一样;以前我从社会制度来理解那个国家的人民,现在我选取蒙古的捷径去看俄罗斯人。
Posted: 2004-04-06 19:48 |
56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残缺》
TORSO
那位男侦探第一次到罪犯的家中探访时出门的那一回头,简直绝了。
Torso,在英语中是“缺失不全的东西”。我觉得这个电影名字有着多方面的寓意,显得含蓄而“文学”。
案子的发生地是钢铁城市汉密尔顿,时间是1946年。几个孩子发现了一个残缺不全的躯干。很快确认死者系妖冶女郎艾伏琳的丈夫。妻子得知丈夫的死讯,一不吃惊二不悲伤。她满嘴谎话,不久所有的谎言都被戳穿。她还常常一脸无耻的笑,见到每一个雄性动物她都想办法发嗲,在她入狱之前肯定都得逞了,因为在法庭上她承认和150个男人有肉体来往,包括当庭审判她的法官的儿子。不过人们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是她杀了丈夫,但后来她母亲做了对她不利的证言。
就在这时一个自愿律师出现了。他指出所有地疑点都应该指向艾伏琳的父亲而不是艾伏琳。重新开始调查,新的证据出现:真的没有找到艾伏琳杀夫证据,却找到了她曾经生有一子并且有人杀死了这个婴儿的证据。一切都是模糊的,但是艾伏琳的记忆却是清晰的:少年时的她曾经在母亲的默许下被父亲猥亵占有。父亲和母亲都出于不同的目的反对她和被害人结婚。不过艾伏琳却什么都不吐露,她只是在焦虑中抽烟,漠然地看着别人发言。尽管证据不足,法庭依然判艾伏琳有罪,处以终生监禁,其父因为另外的情节被判5年监禁。事实的真相是残缺的,没有人能够得到事实的全部。
这个片子的导演、音乐和摄影,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很成熟。另外其中的那位男侦探我也很喜欢,尤其是他第一次到罪犯的家中探访时出门的那一回头,简直绝了。那个眼神和表情,是这个世界对智慧、教养、文明与克制的全部总结。
Posted: 2004-04-06 19:49 |
57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假如一定要我列出三五部我愿意看两遍的影片,我首先会挑选《阿甘正传》,然后是《伊丽莎白女王》,接着就是《走出非洲》了。
一般我不喜欢把一个影片看两遍。但是假如一定要我列出三五部我愿意看两遍的影
片,我首先会挑选《阿甘正传》,然后是《伊丽莎白女王》,然后就是《走出非洲》了。昨天晚上我就重新看了一遍《走出非洲》。
这部片子大约10年前看过,就是从这部影片我同时喜欢上这两个美国电影演员:梅莉斯特里普以及罗伯特·雷德福。作为一个女人,本能上男主角可能更吸引我,但是从演技上来看我更推崇当时刚出道的女主演梅莉斯特里普。
昨天晚上的复习让我有一个新发现,假如相隔时间特别长的话,看一个老片几乎和看一个新片没有什么区别。不是电影变更了,而是你自己更新了。你的阅历、知识与欣赏水平在十年时间里的增长足以使一部艺术作品在你眼前重新焕发另外的光彩。
这个电影拍摄于1985年,现在看来一切都没有落伍的痕迹。当年该片即获得7项提名,并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看完电影之后我久久坐在那里,感受到一种真正的回肠荡气。好久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影片了。一天过去了,仍然被笼罩在影片的艺术氛围中,一幕幕动人情景浮现在眼前。
一部好的影片首先要有好的主题。这个影片用极其细腻高超的手法渲染了一场爱情的缠绵与生命的哀伤,并且以风景迤逦、人文独特的非洲大草原作为背景,更是别处心裁。
除了这些讨巧的大主题外,细节上的处理也非常到位。比如人物性格的塑造很有层次感。女主角从一个虚荣、轻率的丹麦女孩直到一个坚忍不拔成熟的女人,中间每一个转折都有着坚实可信的基础。男主角也从一个绝对自由主义者的悲观姿态转变为愿意接受婚姻,其中也有他的转变过程。但这两个人共同的发展变化都来自他们彼此坦诚而真挚的爱恋。
最终男主角的死亡如高曲断弦的惨烈使一切戛然而止。大多数的死亡其实一直都是这样突然。无尽的哀伤不仅属于剧中恋人,更属于观众,这个情节更让人感慨命运难测生命苦短。随着女主人在坟场为死者阅读诗文,观众对人类生命源源不断的伤感会涌上心来。面对着荒原已是狮子群散步的坟墓,再去体味男主人曾经对生命独立与自由的企盼,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个影片不急不慢的舒缓格调与文明立场,让人很容易想起一个西方作家毛姆,尤其是某些关于殖民地时期的描写。无论是毛姆还是这个影片的男主人公,对于殖民地的行为都有自己鲜明的看法。其实扩展一些可以说他们不约而同地怀疑人类“文明”(西方文明是代表),他们更希望一切保持原样,不要让外来者打扰所谓原始的一切。我也在想,谁敢肯定今天住在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就一定会比一个唐朝的宫女来得愉快呢?这些话题的涉及有效扩张了这个影片的文化张力,使整部影片的文化内涵更为丰满。这个电影是根据一部瑞典小说改编的,作者正是一位女性。
该片有太多令人称道的地方。首先它是一部爱情片,但却没有太多的激情表演。即便是两个热恋中的人,表达的过程也是含蓄的。但其细腻和别致足以成为经典。其他的一些细节处理也有许多让人不能忘怀的,比如那个有腿伤的孩子和“聪明的腿”或“愚蠢的腿”商量一下的对话,一见到女主人就顺手掏其口袋的小黑人,看自鸣钟的孩子们,女主人临别时让仆人第一次称呼自己名字的镜头,男人俱乐部前后对于女主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等等,都是绝妙的安排。
一个影片能顾及到这么多的方方面面,并且用成熟老道的手法去继续精雕细刻,它想不成为经典都不成了。任何人没有看过此片都将是终生的遗憾。
Posted: 2004-04-07 21:11 |
58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小
中
大
《钢琴女教师》
A PIANO TEACHER
对于喜欢欧洲片的观众,此片属于必看片。
这是一部法国片。觉得只有欧洲人才会有这样格调的作品,即便是美国人拍同一个剧本也一定是另外的拍法。这就像无论如何香港人的电影风格总体也是和大陆有所区别的一
样。以前我比较倾向于欧洲片的文化内涵,不知道为什么在刚刚看过了《走出非洲》和此片,我突然想法大变:美国片没有什么不好。电影本身就是文化作品,不用以他样的文化来标榜自己,只是风格与表现习惯的不同而已,没有高下之分。在电影市场过分显示“文化”其实可能是清高孤傲的另外一种恶俗表现。
这个影片获得好几个欧洲大奖,但演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我还看不出所以然来,几乎想关机,最后还是忍了下来。电影必须承认是感官艺术,假如它不能吸引我看下去就是某些地方有问题。美国电影那么发达,或许我们可以说美国是个很感官的国家?
钢琴女教师是位40多岁不苟言笑专门教授钢琴的大学老师,但是教课内容却可以有私人授课这一项。看来她造诣颇高,所以受到大家的尊重。奇怪的是这么大年纪她依然和母亲住在一起,甚至是同一个床上;和母亲的关系也很奇特,一会相互揪着头发打闹,一会和好如初。
在一次家庭演奏会上,一位对音乐颇有修养的漂亮男大学生和她相遇,并且看来他对是她一见钟情。我想主要是被她高超的音乐技能倾倒。后来这个男学生通过学校正规的考试来做她的学生,即便到这个时候她于这个青年也还都是冷淡的。但她并非真的无动于衷,当她发现这个男孩去热心帮助另外一个女孩的时候醋劲大发,偷偷把玻璃渣放进那个女学生的口袋几乎把这个弹钢琴的女孩的手给废了。男孩敏锐地发现了这中间的关系,余下来的开始比较好看。
这个女教师严重的性ΘΘΘΘ,其中没有裸露场面,无论他们在干什么,人物全都穿着衣服。我不知道这个片子的主题,没主题而只是展现一种人的特殊生活状态可能就是主题。那么在这个“主题”里我们确实感受了性ΘΘΘΘ者所经历的灾难。这个影片让我联想到近年来对于同性恋的多种表现,接下来的问题是:其他的ΘΘΘΘ者有没有他们的空间?不过,即便有这样的疑问,它也是温和的,只是展现。电影提示过女教师的父亲是位精神病患者,或许在某些地方他们遗传了。但是在没有涉及到性的时候,女教师一直是很“正常”的。
值得一说的是其中的男孩,我很喜欢他的表演,女主人也不错。他们双双获表演奖。但是这个小男孩我个人觉得人格上更可爱。令我关注的一个侧面是,这个男孩以为他将要面对的是一个年龄有些大的女人,严肃而大方地向一个年龄比他大十几岁的女人执著地求爱,这本身已经显示出他的人格担当来。在进一步得知这个女人的“特殊”之处后,他当然很吃惊,但是他没有退却,非常成熟地应对了这一切。他的表现在东方男人身上都不会出现。通常我认为30岁(甚至更老)以后的东方男人才算成熟,在这之前他们嘴里都含着一只隐型奶嘴,而西方的男子似乎在少年时期就可以独对一切了,这一直是我钦佩和关注的。
观众实在看不出来这个漂亮年轻的大学生为什么会爱上一个根本称不上漂亮的老女人。这里面根本就是没有逻辑。但是女教师的性ΘΘΘΘ就可以受到传统逻辑的责难吗?我总觉得导演潜在地挑战社会,但是又不明确具体是些什么东西。或许了解事实本身就已经够了,电影毕竟不想也不能替代社会学。
对于喜欢欧洲片的观众此片属于必看片。
Posted: 2004-04-07 21:12 |
59 楼
«
1
2
3
4
5
6
7
8
»
Pages: ( 4/8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快速跳至
|- 哇啦哇啦 Discuss & Talk aloud
|- 影音讨论 All about Movie & Music
|- 寻片/补种区
|- 美丽贴图 Beauty Corner
|- 动漫游乐园 Comic & Game Playground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 电脑全方位 Computer Guide
|- 大话体育 Sports
|- 福利版
|- 经济频道 Finance Channel
|- 觉是·绳舞
>> ::「天黑请闭眼」游戏::Mafia Game::
|- [游戏四十一]疯狂动物城
|- 「天黑请闭眼」游戏 Mafia Game
|- 神族议会
|- 它山之石 Variants of Mafia Rules
|- 为了忘却的纪念 Memory for Forgetting
|- 魔戒前传[狗狗版杀回顾系列之试杀局]
|- [游戏三十九]神探狄仁杰
|- [游戏三十八]鸿门宴
|- 游戏三十七「让子弹飞」
|- [游戏四十]三体
>> ::侦探剧场::Mystery Theater::
|- 侦探剧筹备处
|- 侦探剧十五
|- 后台
|- 剧库 Dramas Collection
|- 侦探剧十《蚁弑》
|- 侦探剧二「白衣」Drama II
|- 侦探剧五「山乡疑云」Drama V
|- 侦探剧一「黑天使」 Drama I "The Darken Angel"
>> ::战略游戏::Strategy Games::
|- 「权力游戏:冰与火之歌」战略游戏 A Game of Throne: A Song of Ice and Fire
|- 「强权外交」游戏 Diplomacy
|- 俱往矣 All are Gone
>> ::论坛公告与站务::Announcement & Management::
|- 站务管理 Suggestions and Feedback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