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河南发现一座浓缩6000年中华文明史的村庄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小神
我不要头衔
级别: 贵宾


精华: 14
发帖: 15287
威望: 2803 点
金钱: 6689 静电币
支持度: 4413 点
在线时间:348(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29
最后登录:2008-03-14

 河南发现一座浓缩6000年中华文明史的村庄

新华网郑州4月2日电(记者桂娟)距著名的殷墟西北22公里处的安阳县渔洋村,完整记录着6000年不断代的中华文明史。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下七垣文化,到商、春秋战国,到汉代、北朝(东魏北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新中国抗美援朝和文化大革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


  都能在这里找到实物和印记。 “整个村子简直就是一部用文物记载的活生生的中国通史,其表现内容之丰富,可视性之强,在中国罕见。”前不久召开的一个高规格国际会议——中国历史编纂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旅英博士唐际根,这样形容他的发现,并引起了与会中外专家的兴趣。

  “一直以来,我们的历史研究关注都城,关注帝王,一部中国史可以说是社会精英的生活和政治斗争史,普通村落、普通人的生活被忽略了,”唐际根说,“当代历史学者已经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普通人身上,试图还原普通人的生活风貌,而渔洋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国普通村落6000年演变的标本,在它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6000年来不间断地在这里重复,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堆积,人们可以自由参观、体验、感知和观察,这也许就是渔洋村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渔洋村位于安阳市西北方向22公里处,隔漳河与河北省相望。唐际根说,走近村庄,先是看到一片现代建筑风格的红砖砌起来的民舍;再往里,一座青砖砌成的拱形城门映入眼帘,门洞一侧的石碑上清晰地镌刻着“乾隆五十五年”的标识;在村东,是一大片错落有致的明清时代的青砖瓦房;在村北,发现了埋藏地下的宋代的白瓷片;在村西一处长满荆棘的地方,裸露的红色烧土和荆棘丛中散落的几片黑瓦,昭示了这里曾是东魏北齐时期的一个窑场;在一个土崖上,轻易就能采集到巨大的汉代印纹陶缸残片;在一条路旁,捡到了两件典型的战国带把豆盘;仅仅只有几步之遥,又从断崖上找到3000年前商王朝时代两件典型的袋足鬲,证明3000年前这里是商王朝的辖地;在村北的漳河岸边,还找到了带花边口的下七垣时期的陶罐残片,底部有密集箅孔的龙山文化陶甑片以及典型的仰韶文化陶片。

  村里有一个叫龙振山的村民,在他家里,摆放着他30年来在渔洋村附近采集到的文物,有明代青花、北齐泥像、汉代耳杯、战国鼎壶、商代陶鬲、龙山卜骨和仰韶陶片,甚至还有一些石化的野兽骨骼,他还用自己朴素的理解将收集到的文物按时间顺序一一归档,并且在日记中一一注明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处获某物,成为渔洋悠久历史的有力佐证。

  渔洋村不少家庭的门楣上保存着“致中和”“耕且读”“学科学”字样的楹联,洋溢着传统“耕读文化”的氛围,印证这样一个事实——占据中国文明史重要历史地位的儒家文化在这个村子里有重要的影响力。

  唐际根推测,渔洋村之所以仍能保留丰富的遗存,是因为它作为一个规模较大的聚居区,离区域中心如安阳、邺都(今河北临漳县)都较远,远离政治斗争和战争的中心,没有遭到彻底的破坏。虽然有部分官宦或商户在此居住,毕竟和繁华的都邑相去甚远。6000多年里,渔洋村民聚居的中心也经过了多次的转移,但都在渔洋村周围,这种平行的移动客观上保留了众多的历史遗迹,较少地受到如房屋翻建等人类活动的破坏。(完)
Posted: 2004-04-03 23:28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哇啦哇啦 Discuss & Talk aloud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