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严老哥 :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严老哥 :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我十来岁的时候,特别喜欢上我三姑妈家去玩,因为那里有一些黄黄的书。她家规矩严,所有的书概不出借,所以我只能在那里翻看。其中最喜欢的一本,已经没有封面了,里面也缺张少页,也许这模样反而更加激发人的兴趣。有一段时间,我差不多每星期都会把那书翻一遍。从表哥那里得知,这本书是一个叫林汉达的人写的,名字叫《春秋故事》,说的是历史,讲的是故事。
   后来就长大了,学的是文史,有些历史书当然是必看的。就在学习那些经典古籍的时候,总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某些段落更是备感熟悉,学起来也就格外得心应手。没错,那些都是林汉达先生曾经讲过的故事。而且我还发现一个规律,凡是有趣的故事,林先生多半都讲过。他没有写到的,多半就不那么好玩了。
   后来也就知道林汉达先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教育家、文史学家、语言学家,还是一位大官,做过新中国的教育部副部长。就这么个海内外闻名的大学者,替孩子们写了大量的通俗历史读物,这样的人现在是没有啦。没错,如今各种历史以及“历史”读物多如牛毛,泛滥成灾,可是这些当中有多少适合给我们的孩子看?
   这是一个“大话”的年代,而“大话”的首要对象就是历史,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迷幻气息和喜剧色彩非常浓厚。对此很多有识之士早已提出过批评。其实我本人口味比较杂,也比较重,无论是反说、戏说、歪说、恶搞,我都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但是一想到自己天真无邪的小孩也要去读这些荤七素八的玩意儿,立刻觉得头皮发麻,心里发慌。要知道,像我这样年龄的人不惧乃至热衷无厘头历史,实在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因为我们一向被灌输的历史,过于坚硬,太刻板而无趣,拿些八卦来冲一冲,调和一下,有益于身心健康。更不用说我辈从小到大,风里来雨里走,冷的热的,酸的辣的,颠过来倒过去也不知道多少回了,无所谓啦。我们有接受无厘头历史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或者说抗药性,可我们的孩子呢?也要让他们最终变得像我们那样好坏不分、是非不辨、麻木不仁?
   幸亏我们还有林汉达。也要感谢我的一位朋友,文汇出版社的陈飞雪,费尽心力把林汉达先生的那些绝版的少儿历史读物又挖了出来,比我小时候看的要全得多。我还记得几年前她和我说起这个设想的时候眼睛里的光亮。不仅仅是她个人,在我周围的朋友中,只要是年龄在30岁以上的,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读过林汉达,他们在提到林汉达的时候都会有类似陈飞雪那样的兴奋。有的人甚至把对林汉达的热爱提升到一种偏执的程度。比如我常去某个论坛,在上面发表了一些重读《东周列国故事》的感想,对林汉达先生的语体风格稍微有一点点批评,立刻招致大家共同的口诛笔伐。这是一种童年记忆,但并不仅仅是童年记忆。
   重读林汉达,我一面谢天谢地,庆幸我们的孩子又有好书看了。同时我自己也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他到底有什么诀窍,能够做到老少通吃?我首先佩服的是这些通俗历史读物品味的纯正。这是历史,是正史,不是说书,林先生决不会东拉西扯,往现实上面生搬硬套,也不会故作幽默,乱放噱头。那不是林先生一代人的风格。“正”,曾经是中国人至高无上的文化和美学标准,但不知从何时起,“正”变成了嘻戏嘲弄的对象。在此我无意为“正”正名,我知道“正”之为负,大都咎由自取。但“正”真的是可以无穷解构,随意唾弃的吗?
   更难得的是,林先生的“正”,不是板起面孔来说教,而是生动的讲述,行云流水般的风格。很多人都认为林先生的著作是最有趣的历史读物,这种趣味从何而来呢?来自历史本身! 确实,还有比历史更好玩的东西吗?但发掘历史的趣味,林先生不依赖那些历史以外的东西,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功夫、学识作精心的剪裁。这是智力活儿,也是气力活儿。这个难度太大,也累人,现在是没有多少聪明人愿意那么干了。当代作家余华新近提出要对生活进行“正面强攻”,也正是针对文学领域中趋易避难的时尚潮流而发的,领域不同,意思差不多。我觉得林先生早就在对历史进行正面强攻了。
   林先生的语言也很“正”,又很“靓”。很多人津津乐道于林先生的文字,那是最浅易的大白话,却足以让一代代的人久久回味。我觉得林先生的语言在简单之外,有着漂亮的节奏,美妙的韵律,琅琅上口,不知不觉就抓住了人。这一点在今天意义同样非同小可。我们的语言要么生硬刻板、八股僵化,要么支离破碎、千奇百怪,从过于规范到太不规范,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语言上我们有第三条路可走吗?请读林汉达。
   也许这种文字风格与林先生语言学家的身份有关。我特别爱读一些语言学家的文章,像吕淑湘、王力、高名凯、陈原,都是真正的文字大家。他们都像林先生一样,越是深通语言,越是明白晓畅,平易近人。如果这里面有什么规律的话,也许我可以推断:越是对语言理解不深的人,越是会故弄玄虚,伪装深奥。
   当然林先生的文字也不是完美无缺,今天我重读下来,觉得他的句式不够多样,这也是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个论坛上对他的批评。但考虑到林先生作为一个南方人,努力用北京口语来适应更多的读者,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真的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林先生的语言、语气、语调让他的讲述有一种现场感,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也使我相信并非只有“大话”才是今天讲述历史、抓住读者的惟一途径。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有太多的断裂,也许真的是我们多谈谈连续性的时候了。前面我说到自己其实也热爱断裂,但是这个断裂要有连续来做底子。有了连续才不怕断裂,知道正说才不怕戏说。怎么个连续法?比如,我们小时候看林汉达,我们长大了,就把林汉达买来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不就续上了吗?就像我小时候熟悉的一出戏里所说的:“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6-10-16 20:22 | [楼 主]
pengma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5
威望: 5 点
金钱: 49 静电币
支持度: 0 点
在线时间:5(小时)
注册时间:2006-10-21
最后登录:2006-11-06

 

我没有看过。。有空真的是要看多点书了。。
Posted: 2006-10-29 17:11 | 1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