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 Pages: ( 2/2 total )
本页主题: 萨苏:京师四小名捕传奇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bbsriver
杀人游戏MVP勋章I 杀人游戏MVP勋章II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52
发帖: 17391
威望: 8729 点
金钱: 7064 静电币
支持度: 19801 点
在线时间:13725(小时)
注册时间:2002-11-21
最后登录:2016-12-22

 梁提2

功大不赏,是中国公安系统的一个独特原则。中国最优秀的缉毒警,北京放枪最多的刑警队长,今天在哪里?也许路边排档上和几个朋友搅了一碗打卤面吃得呼呼直响的就是,也许低声下气劝某位乱停车的换个地方的就是。

有一点汉家待功臣薄的传统,但奖章背后的销声匿迹,有的时候也是一种保护。

我家的老乡中,有一位从抗战时期就开始从事公检法工作的原河北高法院长孙光瑞。孙老在冀中冀南威名远震,光复后曾作过大量对敌伪汉奸的审判工作。就是这样一位老游击英雄,直到七十年代回乡的时候,无论聚会还是吃饭,身上总是带着枪。理由很简单–预防报复。

所以,当某个震动社会的大案被侦破以后,往往也意味着会安排一些最优秀的刑事警官离开他们的岗位。

这时候,有些离开,也带了一点温情。而他们,也大多认认真真地开始做这份工作,虽然这份工作的收入可能微薄得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做。

真实的世界中,007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人要他们爱护。

对这样的一位采访对象,说实话我还真是满有顾虑的。最大的顾虑当然不是怕梁提审出我在大学纠集同学看毛片的老案底儿来,而是觉得采访这样的人物压力会比较大。

所以,去之前老尹一个劲儿给我减压,说梁提啊,审案子是审案子,为人那才叫仁义呢。

老尹举了个例子。

有一回,一个贪官落到了梁提手里。这位属于油盐不进的主儿,在梁提面前生扛了一个星期,不过贪官到底没受过专业预审训练,最后还是招了。这种油盐不进的主儿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要么牙关紧咬,要么竹筒倒豆子,全在心理这一关。

全招了以后,这位贪官忽然“想起来”自己还有另一笔赃款,也可以让家属交出来。

这笔赃款数量很大,简直可以另案处理了。

梁提说好啊,你让家属来缴好了。

案子撂了,点灯熬油了一个星期的梁提刚睡下几个钟头,又让人给叫起来,心情可想而知。

同事告诉他,某某(贪官的名字)家属带赃款来了,是你的案子,跟你说一声。梁提说那我见见。

见了对方家属,刚醒过来,梁提费了半天劲才把脑子从梦里转过来,想了想,冷冷开口问道:“你来干什么的?谁让你来的?”

家属说:“某某让我来的,说是有笔钱要交给政府。”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

老尹说,这里头有门道,你看出来没有?

我没看出来,我不懂他们的专业。

老尹点拨道,梁提其实自己不需要出来见犯人家属的,让会计收了钱就可以,但是他出来了,而且问谁让家属来的,来干什么,这就是良心–他能不知道家属来干吗?

如果就是把钱一交一收,打个收条,手续上全对,家属为了有个好态度,有收条就行,不会多说什么。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结果,这笔钱就是“追赃”所得。现在梁提出来一问,前因后果出来,记录员一记录,这个就是“主动退赃”,是立功表现,量刑的时候有尺度的。

别看那小子扛了梁提一个星期,这笔赃款是他主动撂的,梁提并不想黑他。

然而梁提所作的,犯人家属并不明白,也不会感激他,他就是一个凭良心。

所以老尹说梁提仁义。

等见了梁提,还真是不觉得紧张。这位不但仁义,而且还有几分幽默,说,你看,干预审的都我这模样–脸黑,熬夜熬的,牙黑,抽烟抽的,眼黑,生活没规律闹的,腿细,缺乏锻炼……

不过,可能是审人审惯了,这忽然换了角色让他交代肯定是不习惯。说了半天预审的事情,话题直向技术层次发展,这对我这个于侦破技术一窍不通的主儿来说可不是好兆头。

老尹看出来了,给梁提提醒–干脆,说个案子吧,直观。

哪个呢?梁提有点儿迷惘,一看老尹忽然眼神一亮–就咱俩合伙坑人的那个吧……

人靓,权高,上头很看得上的一位小老总,某大国企的后起之秀,却是一直在追的一个重大贪污嫌疑人。

虽然投入了很大力量,而且明显所有线索都指向此人,但这位小老总是从基层干上来的,案子作的小心谨慎,活脱脱就是一个狐狸,警方始终没有掌握逮捕他的足够证据。

不过,这位小老总也不是全无破绽,突破口就出现在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的地方–这位狐狸有个毛病–吸毒。

吸毒,的确是挺大的事儿,但和这位狐狸公子的案子比起来,可就不算大事儿了。只是对“有关部门”来说,这却是天赐的突破口。

原因也很简单,虽然已经暗中立案,可这狐狸太聪明了,根本没有抓得住的把柄给你。对于这样的人物,警方的看法当然最好是“收”进来再说。有道是君心似铁,官法如炉,京兆尹陈大人牛不牛,陈大人的首席大秘书比陈大人还牛,平时在北京城跺一脚昌平都能觉出来的主儿,警方乘其嫖娼之际突然抓捕,押出门的时候这位当场就失禁了。由此打开缺口,陈案进入实质操作阶段。越是这种平日享受惯了的主儿,胆子越小。乐观的看法,把狐狸一拘,不等问可能就吓尿了。不乐观的看法,拘了也能对狐狸窝找个搜查的理由,拿到实际的证据,狐狸招不招的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问题是怎么拘,以贪污嫌疑拘,那可就麻烦了。这种人能通天的,证据不足拘他,上头有人一说话这案子就查不下去了。以他的案情,拉出萝卜带起泥,这种事情几乎是没法避免的。

吸毒,这可是刑事案件,拘了他,也没人好出来说话的。这小子简直是瞌睡给人送个枕头来。

而且,这小子还有个怪癖,那就是所用毒品一律都是自己直接买。这一点更让警方抓人抓得理直气壮。其实,以他的身份,稍微给个暗示,别管是吗啡海洛因,哪怕你要耗子药呢,都自有人主动送上门来。但狐狸邪门,每次都是自己亲自去买毒,带个保镖,约了毒贩子–还就是那种最下线的毒贩子--找地方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看那意思,就买毒品这件事儿,无论多忙也不能耽误了。

事后有研究犯罪心理专业的警察分析,狐狸有这个怪癖,一来是不信任“朋友”,怕让人拿住把柄,更主要的,是把买毒品当成一种刺激了。俺们西西河上原来有个京虎子兄弟,那白衣天使一样的人物,一见着五路公共汽车就想扔砖头,就是小时候上学路上无聊捣蛋作下的毛病。狐狸闹不好也是没发迹的时候落下的这个习惯。想想也是,一边道貌岸然,人五人六的活着,一边提心吊胆,东窗事发地过着,那心理压力,要再没点儿发泄的地方,还让不让人活了?反贪局一大传统是进门瞧病,找了好大夫侯着,别管案子结没结先看病。别说,贪官很少有体健貌端的,什么心脏病,慢性肾衰的,一查一堆,有的让这么看病治病的一感动,还就招了,省了不少力气。贪官多病,大约是因为头上悬着把刀的感觉不好受,别管是主动的贪,还是被动的贪,还是为了和光同尘呲牙咧嘴地贪,都一样。

狐狸又贪污又吸毒的体格却还好,与定期进行这种不太强烈的刺激活动大有关系。

于是,有一天,狐狸和一个毒贩子在京西某宾馆交易的时候,警方突然破门而入,当场就给抓了。

要说,抓人还真是挺顺利的,狐狸的保镖虽然在门外望风,看到警察的第一瞬间撒腿就跑,一点儿抵抗的意识都没有–照后来笔录看,保镖说了,要是来一个俩的,吃人家饭给人家干,咱没说的,这一来就七八个,而且个个一看就是练家子,找死我犯得着么?

警方破门而入,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狐狸嘴上叼的烟都没来得及吐出去就给放倒了。倒是那个毒贩张牙舞爪地比划了两下,可架不住警方人多,生生给压在地板上铐了起来。

迅雷不及掩耳,经典的抓捕,问题是抓得太快了……

快到双方还没有来得及交易呢。

按照正常的时间估计,冲进去的时候,两个人应该正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但实际上冲进去的警察只见两人一个拿着手机,一个拿着电视遥控器目瞪口呆,一秒钟之后毒贩子扔了遥控器试图跳窗,双方的搏斗就此开始……等抓了人满屋搜索,毒品的影儿都没见着。

事后分析,可能是两人进屋以后,狐狸忽然接了个电话,说的时间长了点儿,耽误了功夫,却让警察的算度出了小小的纰漏。

更糟糕的是,当时有位警察指着毒贩子吼了一句–“说!东西放哪儿了?”

这时候,有人注意到被压在地板上的狐狸眼神忽然一亮。

经典的抓捕之后,是负责此案的老大觉得自己的脑袋开始变大。

被抓住的这个毒贩子,外观看起来,占齐了傻大黑粗笨的种种特点,但这小子偏偏是个几进宫的主儿,反审讯经验丰富,没有证据三下两下硬是弄不翻他。

狐狸呢?死咬住了就是来看个朋友,跟贩毒没有任何关系。至于关于双方购买毒品的电话录音,狐狸根本不在乎,说那就是朋友之间开玩笑,你不能因为我跟人说明儿把月亮打下来就判我反宇宙罪吧。

两个人这种“扛”的态度,无非是瞄准了一条关键的法律规定–抓捕嫌疑人没有充分证据最多只能扣留24小时,过了这个时间,只能放人。

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案子还没正经过招呢,已经要提前哑火了。老大当然不能不着急。

着急的时候,老大的老大已经来电话问了,这个案子太大,上上下下都十分重视。了解了情况,上头的老大也开始嘬牙花,这个事儿可不好办啊,如今无论找得到找不到证据,狐狸都已经惊了–那是,狐狸什么人啊,看到自己亮出身份以后警察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就明白自己的案子不是吸毒这等“小事”,这要放出去,他不毁灭证据,局长以后出门倒着走。

到底姜是老的辣,两位老大一碰头,就琢磨出问题的关键来了–两个人的交易不是第一次了,抓捕之前没有任何异常迹象,毒贩肯定是带着毒品来的,还是搜查不细的问题!

继续搜查!

组织精干人员,对宾馆的房间进行第二次搜查,没有!

给两个嫌疑人照消化道片子,确认其有无吞服毒品容器,没有!

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跑,怎么办?

还是搜查的不够细阿……负责案子的老大忽然想起什么来–要不,把小梁借调来,去搜一搜?

哪个小梁?上头那位一时没反应过来。

K字楼那个,干预审的,他干搜查可是有一套……

哦,就是跟着你破了桂林山洞连环杀人案的那个?使得使得。

不用说,这个“小梁”,就是梁提了。

别人倒也不反对,这种事儿太邪了,那贩毒的小子用宋大队的说法“整个一个钢笔阿”,傻大黑粗笨,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怎么看怎么不象能有多高智商的样子,怎么他藏的毒品警犬都动用了愣是查不出来呢?

梁提到宾馆的时候,房间已经被翻了个底儿掉–住过宾馆的朋友肯定有体会,其实在宾馆的房间里藏点儿什么东西,比在人家里难多了,因为宾馆这地方,再豪华它也没有死角啊。

了解一下,才知道这小子经常往这儿来,来了就住这个房间,不消说是当了藏毒的窝点儿了。

能藏哪儿呢?天花板都掀开了,没有。

干这一行的都是警界精英,什么没见过啊,今儿愣让一个杠比给耍了,这脸面上可是有点儿过不去。

梁提来了,四下里一转,不到五分钟,说,我有点儿想法了。

嗯?有数了?在哪儿?

杠比阿,就有杠比的想法,你不能照着正常人的脑袋去想,也不能把这事儿想复杂了,他没那么聪明。

那你的想法呢?

走,到洗澡间去–这浴缸,你们抬起来查过没有?

浴缸?!这玩意儿连着水泥托子,好几百斤呢!这小子虽然壮吧,也不是占旭刚阿,他能把这玩意儿举起来就为了放包粉儿?!--这种事儿恐怕只有钢笔能干得出来啊!

对啊,这小子不就是一个杠比么?港币阿,你就得照着港币的脑袋琢磨么,挪开,咱瞧瞧。

别管合理不合理,这个主意挺有创意,两个警察上去了,抬是抬不起来,略微倾个角度还是可能的。

浴缸倾起来,大伙儿都凑过来看。

底下什么也没有。

弄错了?这一来梁提也有点儿面子挂不住了。

可是旁边一个老警察的眼睛忽然亮了

掀起浴缸,底下什么也没有,可是一班警察眼睛都亮起来了—在空空如也的水泥地面上,明显有几道拖痕。

这底下空空如也?不要紧,马上就有警察看出门道来了--这浴缸下面连着一段下水管,抬起一头,会把下水管跟下面的地漏分开。两个警察奋力把浴缸的一头推起来,梁提趴下,脑袋往地漏前头一凑,嘿,一个铁丝挂钩正钩在地漏嘴子上呢。

梁提说了,我这伸手一拉,一个三等功就拉上来了。

“就是那地漏特别臭,不凑近了闻你想不出有多臭……”梁提一边说一边晃脑袋,还抽了一下鼻子。

是啊,估计这酒店从建好就没刷过这儿,能不臭吗?不过,也可能正是这股强烈的臭味干扰了警犬的嗅觉,所以扫毒犬的搜查一无所获。

梁提说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他绝对信任伙计们的业务功底,要人家搜过的地方再搜一回那不叫帮忙,那叫侮辱弟兄们的手艺。所以,剩下的,也就是看看这屋里还有什么东西又能挪动又没被搜查过的了。抱着这个念头,他才会注意到这浴缸有让人动过的痕迹–虽说搬这玩意儿藏毒似乎捕是人类所为,但酒店的服务员是拿工资的,打扫房间不会主动给自己找麻烦搬浴缸玩。即便是雷锋叔叔来住店,也不会有兴趣把这七八百斤的玩艺儿扛起来做好事的,

如此,这是谁动过它,还用问吗?

但是警察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我们用两个人,才把这个笨家伙抬起来,还两只手都占着没法低头去搜查,那毒贩子就一个人,他怎么能玩得转呢?

好奇的警察把那黑厮带来酒店,铁丝拴了一包洗衣粉让他现场表演。

赃都露了,黑大个无心顽抗到底,乖乖地表演起来。

只见他先把一条浴巾铺在地上,另一条浴巾披在背上,靠着浴缸一头蹲下来,把后背贴在浴缸上蹭了蹭,找个好角度,猛吸一口气,嘿的一声闷喝,身体一拱,几百斤的浴缸,居然……就这样给他顶了起来!等浴缸下面的水管和地漏分离,这厮动作熟练地把手里的那包洗衣粉往地漏里一挂,身子再徐徐前倾让浴缸复位,两条浴巾洗手池子里一扔,开水龙头冲干净……

整个一套动作珠联璧合,让人目瞪口呆。

这厮还要告诉警察同志–人的劲儿全在腰上,最能把腰劲儿使出来的地方是在背上,小的不是占旭刚,可要是让占旭刚去扛,他能扛起来的分量肯定比举起来的多,破纪录易如反掌阿!可惜,奥运会只能举他不让扛。

靠,有人忍不住骂起来—毒品啊,这玩意儿又不是论斤卖的,你小子至于扛这种压死人的家伙压着吗?你拿着不麻烦吗?谁教你的?

没,没谁教我,电视里看的,国外卖粉的,有人就把这玩意儿藏到下水道里。这不是咱这儿的下水道口都有滤网么?我拿不下来,一着急就……

一着急你就把这玩意儿给扛起来了?警察的鼻子差点儿给气歪了。如果您看见谁发了工资不肯存银行,非要弄一坛子装起来埋到哪个公园里,就能理解警察同志们当时的心情了。

其实世界上这种喜欢蛮干的主儿不少,这小子只能算是后学晚辈。您看水浒传里头,第四十三回李逵回家搬老娘,沂岭杀四虎,其中有这样一段。李逵背着老娘走在山里,老太太渴了,让李逵给弄点儿水。结果水是找到了,没有盛水的器具,这怎么办呢?

去年采访三十八军董仁堂董老,他在朝鲜打仗的时候也碰到过同样的问题。一边是受伤的战友,一边是有水无器,怎么办?董老很简单地解决了问题–他把军衣脱下来,足足地浸了水,回去一拧,水就出来了,加一点儿明矾漂一下,还很卫生。

但这是志愿军的做法。李逵的脑袋跟这黑大个毒贩子有一拼–这位看到旁边山上有个庙,上去,把人家石头香炉的底座砸断了,上头的香炉抱下来,装上水给老娘提过去了。

石头香炉,就是这玩意儿……

石头香炉百斤上下算是轻的,老太太能喝多少水?这大概可称为世界最大也最没有效率的水壶了吧。

忍不住说一句,李逵这招儿,也够……钢笔的。

事后有多事儿的力矩力臂计算一番,得出结论说这小子实际上并不是把整个浴缸扛起来,毕竟浴缸还有一头搁在地下呢,虽然看着惊人,实际上他承受的分量还在合理范围之内。不过,即便如此,也就是这么个黑大个,换狐狸这样的扛恐怕仨也不见得玩得转。

有一警察问黑厮–你平时交易多么?

不多,不多,咱遵纪守法。不信,您……

我信。要一天交易几回你小子早就腰椎脱位,半身不遂了!

让警察同志十分郁闷的是这小子原来是公共汽车售票员,后来干出租,一天也没跟运动队或者武术队打过交道。能玩得转几百斤的水泥浴缸,全凭傻小子火力壮。

听到这儿,萨说梁提您别郁闷了,出租司机举浴缸算什么新鲜的,这种事情啊,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里头有比这还狠的主儿呢。

知识分子?也举浴缸?谁?!

倒不是举浴缸。兄弟有个朋友王先生是学数学的,和我一起给坦克装甲车辆杂志写连载……您别打岔,学数学的怎么不能写坦克呢?人李自成一个邮局下岗员工还能当皇帝呢。

王先生给我讲过数学界一段轶闻–话说俄国有个大数学家闵纳格拉多夫(IvanMatveevichVinogradov),成就斐然但是长得不大规整–何为不大规整?据说此人长得身高丈二,腰大十围,面似生蟹盖,电脸朱眉,往那儿一站好似烟熏的太岁,火燎的金刚……算了,我这是形容尉迟恭呢。反正,老闵长的就是这么一副模样,你可以认为他是杀猪的,是野人部落来文明世界旅游的,就是猜不到他是数学家。有一回数学家们开国际会议,老闵这副模样坐在其中,在一群温文尔雅的数学家中自然显得十分另类。这样会开了两天,到大家休息的时候数学家们开起了沙龙,大家都是文化人,又有共同语言,那气氛自然淳淳如许。这时候,有个不开面的家伙看见老闵正好坐在钢琴旁边,大概是很想戏弄戏弄一下这样一个野人一样的家伙,于是开口邀请道–“俄罗斯人据说都能歌善舞,闵先生来自这样有文化的地方,给我们用钢琴表演一个节目好不好?”

自然是轰堂叫好。

这下子老闵麻烦了,很多科学家都很有音乐细胞的,比如爱因斯坦钢琴就弹得好,还有纳什,能用口哨吹巴赫,但是老闵可没有这个能耐。

不过,老闵是什么人啊,我记得他连相对论都不当一回事儿,能被这个问题难倒么?

钢琴……这玩意儿能表演什么节目呢?

只见老闵从容地站起来,表示不胜荣幸,说既然大家讲到这里,咱就用钢琴给大家表演个绝活儿的节目吧–但见这位老兄从容走向钢琴,提气嘿声,忽的一下,就把钢琴给举起来了!

这个节目,的确是绝活儿,技惊四座,现场没谁能跟他比的。

您看,有这先例,人一出租司机举个浴缸,算新鲜么?

毒品找到,有了证物,狐狸没辙了。这样,以这个契机把他扣起来,案子立刻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Posted: 2009-11-26 09:53 | 15 楼
bbsriver
杀人游戏MVP勋章I 杀人游戏MVP勋章II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52
发帖: 17391
威望: 8729 点
金钱: 7064 静电币
支持度: 19801 点
在线时间:13725(小时)
注册时间:2002-11-21
最后登录:2016-12-22

 绑架吴若甫案背后的故事

那天和老尹提到绑架吴若甫的案子,是很偶然的情况,好像起因是在警察博物馆看见一个农家院子的模型,比例精确,每扇门每扇窗还有ABCD甲乙丙丁的标示。 当班的警察说,这玩意儿是为了解救吴若甫准备的,他当时就被关在这排房子中间的一间里。那些ABCD的标识是每名警员出击时候的位置,出发前头儿就是对着 这个模型给大家分派任务的,细到冲进去后谁用防弹衣捂吴若甫的脑袋,有罪犯从门里跑出来谁打左脚谁打右脚。

条理清楚,责任也清楚。

整个解救行动十分成功。

所有门窗在同一时间骤然破碎,一切,在两秒钟内结束,三名绑匪尽管上了膛的手枪就在身边,却没有一个来得及抄枪反抗。从录像中可以看到,警察把一名扑翻在地的绑匪拉起来时,神态愕然的绑匪嘴里还叼着一根已经压扁了的烟卷,竟没有来得及吐掉。

这是一个类似从红色旅手中解救多齐尔准将的精彩行动。

看完模型,我回头问了一个问题,把老尹的眼睛给问圆了。

警察的眼神因为分工不同也颇有不同特点。萨感觉最让人受不了的则是梁提 – 这人的眼神一看就让你有倾诉的欲望,不自觉地胡说八道 -- 所谓“提”是提审员的意思,梁提是北京市公安局老资格的优秀提审员,西单厨子吃人肉的那个案子,老梁就是主审。那个把老婆吃了的厨子,一见着老梁就想说 话,竹筒倒豆子似的什么都招了,不然就算把他毙了也弄不明白夫妻关系挺好的他怎么会把老婆给吃了。

跑题了,咱们拉回来 -- 老尹当年外号神眼,可实际上此人两只眼睛看起来多半时间是一副半睡半醒的样子,看人看物漫不经心却尽收眼底。大约正因为这种特点,在人丛中寻找猎物的时候才不会惊动对手。

所以,能看到此人两眼瞪圆的样子,可谓一大奇观。

老萨这个问题是 – “吴若甫是谁?”

假如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的足球场里问 -- 你知道谢亚龙是谁么?

那球迷看您的眼神估计和看白痴不会相差太多。

“吴若甫。。。是谁?”老尹重复了一遍我的问题,表情就跟上面的北京球迷很相似,“有名的演员阿。。。演过好多有名的电视剧。。。”

说到这儿,老尹底气也有点儿弱了,要有人问某某是谁,你说某某是有名的什么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 他要这么有名人家还会问么?

还是警察的本能帮了老尹的忙,他马上用一个最简单的办法让我明白了吴若甫是谁。

开车超速被罚的时候,老觉得警察不讲理,其实警察要讲理的时候,往往很厉害,因为他们一般都习惯用最简单直观的方式跟你讲理。比如,前些天说范跑跑那档子 事儿,萨写了好几千字儿也没把道理说清楚,有位老警察一句话就说明白了 – “车上有小偷,你不帮着抓蔫不出溜的走了也没人说你,还写文章教育大伙说见义勇为的是脑子有问题,也太不够爷们了吧?”

老尹这次的方法就很简单直观,一指旁边一张照片 -- 这人,你认得么?

哦,当然!

阿?他就是吴若甫?他被绑架了?!

老尹没理我,那眼神是 – 多新鲜啊,难道还有别的吴若甫这么有名吗?这案子北京城都轰动了你不知道?

还真是有点儿冤枉老萨了,这个吴若甫我的确很熟悉,可是看了他不少片子呢,他扮演的硬汉形象还是小魔女的偶像之一呢!中关村的盗版光盘。。。 但是,在海外通常看不着国内的文艺节目,没人介绍说这个演员名字叫什么,萨也就自动忽略了人家的名字,真是惭愧惭愧。不过,让观众记住自己塑造的形象而不 是自己的名字,或许,这样的演员才算是真正成功的演员吧。

居然是他被绑架阿!结婚以后老萨有越来越八卦的倾向,一看居然是此人被绑顿时来了兴致,出了博物馆就拜托人家帮忙,找找有没有朋友参加了这个案子的侦破,这样精彩的行动,细节一定不少。

结果真正破案的警察同志第一个感想就让萨没想到 – 这样的案子,我们喜欢。

喜欢?因为绑的是吴若甫?

不是,因为那几个绑匪 – 那是真正的好对手啊。

一般人的看法,大案,重案的案犯,应该是警察的好对手。

实际上这个看法有些片面,所谓大案,重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新闻影响力。作这种案子的案犯有些只是比较愣,胆子大的没边儿,或者变态而已,并没有多少犯罪技巧。对警察来说,谈不上好对手。

比如前面说的那个梁提所审厨子吃人肉的案件,如果不是案件过程太残忍限制了报道,在新闻中肯定会成为重大焦点。

实际上这个案子在警方看来却并没有什么意思。

不过是某厨子的亲戚未经预约就到他家做客,厨子不在家,门却忘了锁。这亲戚推门就进去了,结果在一个铝盆里看见半条人腿,案子上一盘切好的肉片,红嫩红嫩的。

这种事儿联想都不用联想,那亲戚开门就跑,正好厨子回来,俩人走了照面。厨子看对方眼神儿不对,起了怀疑,硬要对方进门喝杯茶,亲戚死活也不想喝这杯茶。正争执的时候巡警过来了,亲戚高叫求救,厨子撒腿就跑。以后,不过是一个简单的追捕过程而已。

警察并不觉得这厨子算得上好对手,这案子有点儿意思的也就在审问。

事后发现被杀的是那厨子的妻子,被大卸八块,一部分显然已被做成炒肉片吃掉。精神鉴定厨子没有问题,邻里反映厨子两口子感情不错,双方也没有外遇。

反正知道自己是个死,那厨子反而不怕了,一审就侃。问他为什么杀妻吃肉,回答说我当厨子的什么肉都吃过了,就没吃过人肉,尝尝。那为什么杀你老婆不杀别人呢?厨子说方便啊,我就是没小孩儿,要有我先把小孩儿吃了再吃老婆……

你信吗?

虽然和判决已经关系不大,这个情节还是需要弄明白的,一来二去就把号称北京“八大名提”之一的老梁找来了。

老梁审了那厨子俩钟头 – 怎么审的?这个就不能说了,反正一点儿没用暴力,纯是审问技巧上的功夫。

几句话点出来,厨子叹了口气,说实话了。

京城千万人家,其中不免有些离奇古怪的案件,吃人肉的案子就发过多起,但从自己老婆吃起的,独此一家,这厨子到底什么路数呢?

说起来虽然法无可恕情无可泯,但世上的事情,总有道理二字可循。

这厨子的道理,就在自己的职业上,确切地说和职业病有些关系。

什么职业病要吃人肉啊?!

梁提讲这个案子的时候波澜不惊,说这个结果早料到了,没外遇,没孩子,平时看不出矛盾来,对自己老婆手段这么变态,大体已经可以有点儿谱。老梁朝下边一比划 – 这种案子,十个有九个是因为他……不行。

果然,这厨子正是因为“不行”,受了老婆的挤兑,一怒之下杀人的。两口子平时并没有什么其他矛盾。既然“不行”,不免有不正常的发泄欲望,所谓吃人肉,实际上是此人通过作这样极端的事情来获得满足,这种事,刑事犯罪学上属于一种常见的心理变态。

那么,这和职业有关系么?

有的。因为这个厨子本来并不是“不行”的,但他工作的地点灶台离身体太近,温度又过高,正对着下腹的部位。如果问问医生,就会知道长此以往会有怎样的后果了。

当然,这种事儿是个男人都难以启齿,所以即便被捕,这厨子依然满口胡柴,不肯说出实话。

此案的意外收获是公安部门转达食品卫生监督局,对厨师的高温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潜在职业病危险提出警告,由此引发的重视可能无意中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好处。

而绑架吴若甫案件中,几名案犯都是警察最欣赏的那类对手。这有什么标准么?有的,绑匪中的三名主谋,都是初次进出劳改农场的刑满释放分子。用警界的说法, 这样的案犯具有如下特点 – 第一,有理论基础 -- 劳改农场是个染缸,要么出来重新做人,要么在里面会耳濡目染犯罪的手段和方法,掌握一定反侦察能力;第二,有实践经验 – 案犯都有亲身犯罪和与警方打交道的经历,心理素质稳定;第三,有良好的体力 – 我国劳改农场可不是“蹲”监狱的地方,那里犯人每天都有土方量的,连续几年强制性高体力劳动,营养上又并不缺乏,这样下来快到出狱的时候劳改犯都堪称四肢 发达;第四,正在犯罪的最佳年龄 – 一般初次入狱的犯人出狱时多在25-35岁之间,作为一个人正是身体和智力配合的巅峰阶段。出现这样的职业半职业案犯,作案手段巧妙而又敢于亡命对抗,才 是警方真正又看重又紧张的“好对手”。

以吴若甫案为例,其中第一个被捕的主犯王立华,时年27岁,曾因抢劫入狱九年,被捕后和警方斗智斗勇,死扛到最后一刻才“撂”。

这个好对手留下了一个富有心计又颇显狂妄的细节。

说到这个细节,我们就得谈起另外一个问题 – 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吴若甫被绑架的时候,他是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他被绑走,那位朋友当时并未全力阻止,生死与共,是不是因为胆怯或者不够义气呢?

王立华留下的细节说明,要这样评论吴若甫的这位朋友,是比较冤枉的,搁任何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当时都不敢上去玩命。

王立华留下的这件证物,今天就摆放在警察博物馆里,是他自制的“警官证”,堪称惟妙惟肖。

假扮警察也有个扮得象不象的问题呢。

当绑架吴若甫的时候,吴的朋友曾上前讲理。王立华立刻亮出了这张警官证,而且说得很清楚,别妨害公务!扣他就有扣他的道理,你不服可以抄我警号上市局投诉。

混乱之中,那位朋友还真被这一手给镇住了。

换我,估计也得给镇住。

直到车都开走了,这位朋友才反应过来 – 这几个人怎么看也不象警察阿!这位朋友正拍着一个警匪的电视剧,和警察打交道不少,一冷静觉出不对的地方来了。

马上就报警了。不过这个也在王立华的意料之中,这张警证的作用,也就是为了当时摆脱旁人的纠缠。

巧妙而大胆的是,他这张警证上用的名字,就是他的真名减去一个字 – “王华”。

这一手巧妙的是,如果听见绑匪中有人不慎叫了他的真名,看过这张警证的人也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他们在用化名相互称呼。这一手大胆的是,等于明着留给警方一条线索,看你抓不抓得着。

警方把这种行为称作 – 狂妄。

这也是一个教训,对案犯来说,除非您有开膛手杰克那种本事,最好不要让警察觉得你狂妄,否则只会对自己不利。

吴若甫案的具体侦破过程和双方斗智经过,可以找到很多公开报道,重复起来既没有必要也没有趣味,至少据我所了解的情况,这些报道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很真实可信的。

比如徐韬的实地跟进拍摄,堪称惊心动魄。对于她见到吴若甫时语无伦次的祝福,现场的警察认为大可原谅– 她那是紧张的阿!女的比男的容易激动,在这时候她说什么都正常,哪怕上去咬我们队长一口,都……正常。

也就是敢背后开这位徐大姐的玩笑吧。

对这位敢于跟着大伙儿往里冲的女主持人,警察们评价比较高。

这样评价徐韬并非溢美之词,对于记者在刑案现场的表现,有位警察讲他接触的记者里面,只有两个人让他起敬。

还有一个,是“远方大哥”。

远方大哥是谁?

远方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今天可能少有人知道,刑警们说起他来,用的词是 – 远方大哥。

在刑警面前做记者能做到这个份儿上,远方真是不容易。

因为一线的刑警大多不太喜欢记者到现场 -- 你抓人的时候比如一个“过分使用暴力”的镜头让他摘了,这辈子可能都得毁喽。

事后采访帮着报功呢,那……那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远方在开始采访刑警们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警察的业务,他让警察们肃然起敬的,是那份敬业。

他参加采访的第一个案子,是一个杀人案,已经有了嫌疑犯,老宋带人到他们家楼门口蹲守。远方一定要去,老宋也只好由他 – 中央台记者的面子,总是要给的。

蹲守这种活儿,说来轻松。其实极为枯燥,不知道目标什么时候出现,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但又每一分钟都可能出现。。。这种无聊与紧张无法言喻。两名警察一辆车 – 现在多了一个远方。车伪装成空车,是掩体也是必要时的追击工具。你要寻找目标,又不能被目标发现自己的存在,所以不到夜深换班,人是不可以离开的。

按照老宋的感觉,远方这样的秀才,有半天就该撑不住了。

过半天一看,远方很冷静地坐在那儿,若无其事,小本上已经记了好几页的内容,时不时的还拍两张照片。一看,都是老宋他们俩说了什么,有什么表情等等,用远方的话说,这是积累材料。

这也叫材料?老宋直咧嘴。

蹲守是枯燥的事儿,警察受过训练 -- 也一样觉得枯燥,可是要抓人又没办法,怎么办呢?喝茶是个又有效,又不引人注目的好办法。问题是,警察不是郭靖黄蓉,没练过连吃七天西瓜还不上厕所的功夫。上厕所?那是不要想的,你这车是伪装成空车的,怎么忽然冒出人来了?

警察自有警察的办法,老宋一抬手摘了一个塑料袋就开始方便,完了把口一扎,搁车里等夜里再扔。就这时候一回头,老宋不干了 – 只见远方举着摄像机正那儿玩命拍呢!

这你也拍阿!老宋差点儿把蹲守的活儿忘了 – 这不行啊,快删了。

别,我不发表,就是记录一下。远方在那儿挡着摄像机不让删。

正争执呢,副手报告 – 可能是目标出现了。

老宋赶紧放下远记者,辨识目标。

结果是虚惊一场,等老宋回过头来要接着跟远记者不依不饶的时候,却见这位记者大大咧咧的一伸手 – 也借我一个塑料袋。。。

这件事儿以后,好像大家一下就拉近了距离,话也多了,越聊越投机,也越来越惺惺相惜,老宋说人家远方大哥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呢。

没有人和学问天然有仇,只是几乎每个人都讨厌那种眼高手低却喜欢指手画脚的人。

那个案子抓捕的时候。老宋总算是同意了远方随队出击,跟踪拍摄的要求,不过他心里头也是很打鼓的,一个怕远记者粗手毛脚提前暴露了目标,二个怕远记者碍手碍脚影响行动,三个怕案犯心有灵犀一点通专门攻击这位远记者 – 要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让案犯给捅了那事儿就大发了。

真行动的时候这些全忘了,一直到把人都按倒了,才想起来叫远记者 --- “来拍!”

一抬头,看见侦察员的缝里,远记者已经得意洋洋地收机器了 – 远方和几名刑警同时启动,一点儿没落后地冲进了案犯的卧室,而且位置选得极好,不但对行动毫无妨碍,甚至所有刑警都没注意到他的存在。等老宋叫他,远方已 经在案犯头部侧方的一个极佳机位,完整地拍摄了整个抓捕过程。

老宋说,那时候我相信了,远方天生就是那种适合拍警察的记者……

话说回来。那几个劫匪的确堪称职业,有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未经证实的事情 --

首犯王立华被捕后被带着到处指认地点,其间还要求一见女朋友,跟那女的在警车上警察监视的情况下拥抱告别,事后警察搜索发现王身上新藏了一把小钢片,就是那女的趁拥抱时藏在他身上的,而那个女的和他之前只见过两三次。

所以对他们发动的行动颇有危险性,徐韬跟着冲上去是有点儿玄乎的。

徐韬在解救行动中拍摄到了第一张吴若甫的照片 -- 我翻拍了,等有空的时候放上来 -- 这张照片意义深远 – 要是案犯藏着啥地雷之类的武器把大伙儿全都送上去了,这张照片恐怕够得普里策奖的资格。

这张照片似乎网上没有,可以看到的是两个警察前后夹着吴,蹲在地板上,吴若甫从警察的侧面伸出头来,表情……

根据警察的回忆,当时一冲进去,看到吴若甫第一个动作就是扑上去,预先安排好的三名警察立刻用三件防弹衣把吴若甫保护起来 – 一件遮前胸,一件遮后背,一件挡在他头顶 -- 至于胳膊腿之类不太重要的地方就顾不的了。

和吴若甫同样被绑架的另一名人质也享受同样的待遇。

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根据王立华的交代,他们手中是有手榴弹的。一旦对案犯的控制不够成功,比如对方引爆了手榴弹,这三件防弹衣可以给人质最大的保护。而吴若甫这时候伸出头来,大有一点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意思。

前面提到此时吴若甫的表情,当时吴若甫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根据现场的警察开玩笑说,吴若甫当时“非常听话”。事实上吴若甫的表现是很不错的,一方面,他当时表现冷静,和警方的配合不错,反应灵敏,估计是和他曾经当过兵,心理素质较好有关;另一方面,他当时还很注意看一同被绑的同伴是否也被救到,说明他的理智还是清醒的。

警察后来曾经和几个当事人谈过破门而入的瞬间,有趣的是吴若甫和案犯的用词竟然一模一样 – 神兵天降。

从徐韬拍摄的照片上看,吴若甫的表情平静中还有一丝迷惘,似乎不敢相信自己已经获救,看来这次行动的突然性很出色。

不过,警察们对同时从两方面得到“神兵天降”这样的评价,明显有些洋洋得意。

记得新闻报道中提到,吴若甫在被绑架期间曾经有意夺枪反击。对这种说法,警察的看法是吴没有采取这样的行动是正确的,因为尽管吴曾经是军人,身体的柔韧性 也比较好,但几名案犯都是有犯罪经验的,一对一的情况下与吴至少是半斤八两,二或三对一的情况下吴就算夺枪成功,也几乎没有胜望,没有绝对的机会选择等待 警方救援,应该是最佳选择。

那么,吴若甫在被绑架期间,是否曾经试图努力自行脱困呢?

答案是他的确曾经尝试过,而且作得可算相当不错,可惜功败垂成。这个尝试失败的时候,对吴若甫的冲击不亚于被绑的瞬间。绑匪和与他在一起的另一名人质都间接地证明了这一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警察不鼓励人质随便挑战绑匪自救,因为这是太危险的举动 – 人家绑票的是干这个的,你可不是被绑专业户,这专业对业余,绑匪不是中国足球队,打起来基本不会出现足球是圆的这类结果。

不过,对吴若甫当时采取的自救行动,警察方面也颇为赞许,算是个例外。

据知情的朋友说,吴这个人品行是不错的,为人正直有同情心,这次脱险也算好人好报。

这应该比较可信,因为吴若甫选择的自救方式与这种性格比较合榫。

如果看新闻报道,可以感到几个劫匪如同凶神恶煞,不但一直捆绑着吴若甫和杜庆江两个人质,而且不让他们相互说话。

其实,后来杜庆疆讲也不全是这样的,绑匪并非全无人情,至少吴若甫就很巧妙地利用他的专业功底和绑匪慢慢建立了某种信任关系。

出来以后吴若甫也提到过这件事,说曾经试图用“义”打动绑匪。他的做法很简单也很有效,首先尽量和绑匪配合,让他不认为你是一个威胁。做到这一步以后,想方设法以对正常人的方式与几名绑匪进行交流,以期逐渐改变双方的对立关系。

杜庆江后来回忆道,他发现吴若甫始终努力试图唤起绑匪身上的人性,如同他在很多电视剧中表达出的理念 – 坏人也是人,也有可能被感化 – 如果双方成了朋友,即便是绑匪,还能下得去手杀人么?

或许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面,人比较容易产生友谊。出乎意料,绑匪中似乎全无防范,很容易就受到了吴的感染,甚至有绑匪还曾和吴谈起自己生活中的一些苦恼。

不能不说吴这样做有一定道理,历史上有过多次人质感化绑匪的事件。比如民初临城火车大劫案,曾有某外国女士感动了一个小土匪而逃生的实例。而按照当年明月 的说法干这个干得最好的是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送他回北京的时候,蒙古统帅也先的弟弟惜别到和他抱头痛哭,那份情谊决非伪装。

不过,吴若甫被绑的时候,当年明月似乎还没写到这一段儿呢,所以吴若甫的举动应该是原创,没有抄袭明英宗的嫌疑。

还有一个坎是过不去的 – 我们是绑你的人,要你拿钱换命的人,你凭什么不恨我们还想跟我们交朋友呢?

这一点,吴应付起来胸有成竹,他说你们不是冲着我啊,你们是冲着钱对不对?钱这个东西我根本不看重……

绑架要钱是一种业务行为,交朋友是一个感情问题,完全是可以分得开的。绑匪们对这个很看得开的吴若甫真有点儿钦佩的意思了。

好,有了友情下一步就好说了 -- 虽然下一步也有点儿风险。吴若甫开始不时表现出闷闷不乐,忧心忡忡的样子 -- 一半儿是真的,一半儿是装的。假如这时候有绑匪动了恻隐之心,就可以想办法进一步感动他了。

似乎,绑匪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有一天,吴在那儿唉声叹气,一个后来判了有期的绑匪慢慢地露出一副不忍的神色来。他走过来又犹豫一下,似乎很想帮吴去掉这些烦恼又不知道怎么开口的样子。

这可不是瞎说,是记录在案的,后来成了审判时候的证据之一。

吴,杜二人当时都在场,却见这位“好心”的绑匪犹豫再三,终于凑到他们身边,很语重心长而又很爷们地劝道 –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说完,用手搔搔脑袋 – “你们别这么担心啦,担心也没用…… 不管最后能不能拿到钱,反正我们都不会放你们俩活着出去的……”

真是推心置腹啊。

那一晚,杜庆江和吴若甫相对无言,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我听到这句话,也很是一震。

难怪绑匪不设防,人家本来就没有需要设防的地方,设防干吗?

杀人灭口是业务需要,交朋友是感情问题,完全可以分开,人家比咱们还想得开呢。

朋友虽然交上了,吴若甫的感化行动,算是完全失败。

看来,排戏的时候学的犯罪心理学有点儿问题,或者,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犯罪心理学,也得与时具进。

当然,等到突袭成功,这段话就成了审判绑匪时候的铁证。

看完杜庆江谈这段“反正我们都不会放你们俩活着出去的”录像,我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忍不住问警察同志 –

“吴若甫以前一直演警匪片,罪案片,怎么绑架案之后没见他接着拍这类的片子呢?”

有一位摇摇头,说恐怕不是那么好恢复的,这被绑一次,在里面要你圆你就得圆,要你扁你就得扁,随时可能拉出去杀掉。。。 几天下来心理上的创伤恐怕不小,会不会老吴对演警匪片有了心理障碍?

正要点头附和,另一位说话了 – 也未必,也许这个“反正我们都不会放你们俩活着出去的”,让老吴觉得对人性的理解出了偏差,得重新认识一下,这也是个心理阴影……

我把这段话转述给一位朋友,那姐们儿电话里一乐,说这好办啊,心理治疗么,我看如果让吴老师演一次绑匪,估计他就缓过来了。

你真的这么认为?萨有些狐疑。

肯定的,只要让葛优跟崔永元演那俩人质……

“实话实说……”

我把这句话咽了回去 -- 嗯……这一招……闹不好还真行。
Posted: 2009-12-02 03:32 | 16 楼
bbsriver
杀人游戏MVP勋章I 杀人游戏MVP勋章II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52
发帖: 17391
威望: 8729 点
金钱: 7064 静电币
支持度: 19801 点
在线时间:13725(小时)
注册时间:2002-11-21
最后登录:2016-12-22

 解救吴若甫



吴若甫案当时是个轰动大案。北京电视台的摄影记者跟着侦破组,把整个破案行动的全程拍了下来,于是有了这么一部纪录片。

绑匪王立华被捕后那一段最好看,已经是必死的人了,还能跟警察逗嘴,真彪悍~
Posted: 2009-12-02 03:35 | 17 楼
«1 2 » Pages: ( 2/2 total )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