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美国传奇剧作家亚瑟米勒过世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美国传奇剧作家亚瑟米勒过世

以经典剧作“推销员之死”在美国文学及戏剧界树立不朽地位的剧作家亚瑟米勒十日在康乃狄克州罗克斯贝瑞的家中因心脏衰竭辞世,享年八十九岁。
  亚瑟米勒的剧作“推销员之死”一九四九年在纽约百老汇的剧场上演,这部透析人性和反映美国价值观与社会意识的作品深受艺文界的重视与推崇,当年就囊括了普立兹奖、纽约戏剧评论家奖及最佳戏剧东尼奖,也奠下他在美国剧坛的地位。这部剧本不但经常在美国各地的剧场演出,同时也拍成电影,并且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一九一五年出生在纽约市的亚瑟米勒第二任妻子是六零年代好莱坞的偶像明星玛丽莲梦露。他在一九六四年推出的剧本“沈沦之后”(After the Fall)的人物和情节都有这段当年备受瞩目的婚姻的影子。纽约的百老汇剧场最近还演出这出剧。

  亚瑟米勒在一九八七年曾推出一本自传性的散记“岁月的弯流”(Timebends),描述他在纽约哈林区及布鲁克林区的成长经历。

“推销员之死”剧作家逝世

以“推销员之死”剧作扬名于世的普立兹奖剧作家亚瑟.米勒11日晚间在康乃狄克州的家中辞世,享年八十九。他的助理12日指出,米勒离世时,家人皆随侍在侧。

米勒的作品多着墨描述美国社会家庭、道德与个人责任等价值的逐步崩解,他的“推销员之死”已成为变调的美国梦的象征。在一九八八年专访中,他说:“时空的错置也许是我们不安的一部份,它嵌入了这样感觉:没有什么是真正永恒的。”

米勒少年得志。“推销员之死”于一九四九年获得普立兹奖,当年他年仅卅三岁。他表示,他仅耗费六周即完成这部旷世作品,四九年2月,这部广受好评的剧作便被搬上百老汇,后来又改编电影。

米勒于一九五六年与性感尤物玛丽莲梦露的婚姻使他的剧作声名更上层楼。一九九二年,他接受一份法文报纸专访时陈述,梦露的人格具有“高度自我毁灭性”,在他们的婚姻中,“我所有的精力与关注的焦点都投注于如何帮她解决她的问题,不幸的是,我没有成功。”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5-02-12 13:14 | [楼 主]
bbsriver
杀人游戏MVP勋章I 杀人游戏MVP勋章II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52
发帖: 17391
威望: 8729 点
金钱: 7064 静电币
支持度: 19801 点
在线时间:13725(小时)
注册时间:2002-11-21
最后登录:2016-12-22

 

说起亚瑟·米勒,我想起《曹禺传》中记有一条关于他的轶事:

Quote:
一次,曹禺陪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观看北京人艺演出的《蔡文姬》,阿瑟·米勒对于这出戏很感兴趣,富于异域色彩的舞台设计和情调,以及演员的演技都使他赞赏不已。但是,他对曹禺说:“坦白讲来,也许是因为我对你们的历史不熟悉,但我必须告诉各位,我觉得这个话剧相当烦闷。”

曹禺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反问道:“这部戏为什么使你感到烦闷,能不能告诉我们?”他用英文说着。但是,这个坦率的反问,并没给阿瑟·米勒带来难堪,却从曹禺的作风,得到一种安全感。他直率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个故事在头一个小时之内讲了四五遍,每一次由不同的一组人物重复,但每说一次,并没有添什么新的东西。”

曹禺等了不到半秒钟,然后跳出来大喊一声:“好!”其余演员也随之鼓掌。曹禺说:“我们在这儿搞了6个月,要想找出来为什么这个话剧如此沉闷,可是他一眼就看了出来,而且告诉了我们!”他紧接着提议:“为什么你不在这儿留一个星期替我们修改?”这次会见,使阿
瑟·米勒感到十分愉快,一下子他们便成为熟识的朋友。


这则故事让我相信,作为剧作家,米勒对于戏剧的感觉的确是第一流的。
Posted: 2005-02-15 18:51 | 1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bbsriver兄:新年好!

以前,董桥的文章中提到姚克译的《推销员之死》。但,怎么也找不到此译本。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5-02-16 19:29 | 2 楼
bbsriver
杀人游戏MVP勋章I 杀人游戏MVP勋章II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52
发帖: 17391
威望: 8729 点
金钱: 7064 静电币
支持度: 19801 点
在线时间:13725(小时)
注册时间:2002-11-21
最后登录:2016-12-22

 

也问读书郎兄春节好 ^^

姚克的译本我也不曾见过
Posted: 2005-02-17 00:40 | 3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剧作家之死




南方周末   2005-02-24 15:18:35





  阿瑟·米勒在纽约家中1999年《纽约时报》照片
  □杨振同
  
  2月10日,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因心脏衰竭在美国东部康涅狄格州罗克斯伯里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这一天,正是56年前,他的名作《推销员之死》首演的日子。
  1949年,时年33岁的阿瑟·米勒用六个星期写出了他的不朽名剧《推销员之死》。2月10日在莫洛斯克剧院首演,轰动了美国戏剧界,创下了连演742场的记录。该剧奠定了他在美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并为他一举赢得了当年美国的三项大奖:“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界奖”和美国舞台艺术成就最高奖项“托尼戏剧音乐奖”。198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该剧,剧本由英若诚翻译并亲自扮演剧中的主人公威利·洛曼,阿瑟·米勒亲赴北京并执导该剧,引起巨大反响,成为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作品。
  《推销员之死》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剧中的推销员威利·洛曼到处奔波,为公司推销商品达36年之久,到了晚年跑不动了,老板就解雇了他。他想不通,感到非常苦恼。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来看他,他感到安慰。比夫曾是中学足球明星,如今失业,脾气暴躁。哈皮也不成器。母亲林达劝他们找个好职业,为父亲争光。洛曼幻想只要有了本钱就能让比夫搞投机买卖赚钱。洛曼去波士顿发现比夫生活放荡,无所作为,回家和他打了一架,但被比夫的眼泪软化了。洛曼和从非洲发财回来的哥哥本商量后,觉得自己死了比活着好,便决定撞车自杀,骗取2000美元的人寿保险金来给比夫做生意。在葬礼上,他过去打交道的商界朋友一个也没来,社会竟如此冷漠,令人心寒。
  《推销员之死》不仅是洛曼一家的悲剧,而且是“美国梦”破灭的悲剧。《纽约时报》称:米勒的剧作揭露了美国梦的“瑕疵”。米勒巧妙地刻画了主人公洛曼复杂的性格和心态,使他成为当代美国舞台上最出色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精心地将现实主义的细节描写和表现主义的手法结合起来,融入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一天两夜主人公的遭遇,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提出了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不过,他被上演次数最多的剧作却是他于1953年发表的另一部杰作《坩埚》(一译《萨勒姆的女巫》)。该剧借用17世纪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以驱逐女巫为名搞宗教迫害的案件,控诉了1950年代麦卡锡主义的“恐共症”和对进步人士的疯狂迫害。该剧现在是美国许多学校的指定课文。米勒也因此剧于1953年再次获得托尼奖。
  半个世纪以来阿瑟·米勒都是诺贝尔奖炙手可热的人选,如今再无缘问鼎该奖。
  1956年对阿瑟·米勒来说是多事之秋。由于他的进步倾向,受到国会非美国活动委员会的传讯。还是这一年,他和美国著名性感影星玛丽莲·梦露的婚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作家诺曼·梅勒曾酸溜溜地形容他们的婚姻是把“伟大的美国大脑”和“伟大的美国肉体”结合在了一起。米勒不期然成为了公众人物,远远超过了那无数奖项所带来的知名度,因而在国会非美国活动委员会中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律师说,有人曾主动提出,如果梦露同意和该委员会主席弗朗西斯·沃尔特拍一张握手的合影照,就可以取消传讯。然而阿瑟·米勒拒绝交代参加某次集会的左翼人士的名单,1957年被判蔑视国会罪,后遭最高法院否决。
  五年之后阿瑟·米勒和梦露离婚。他接受一家报纸采访时说,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支持梦露那动摇不定的自信心,但在1978年出版的自传中,他又动情地把梦露描述为“一个站在街角对着一群人朗诵的诗人,而这群人却在拉她的衣服”。
  他离婚一年后第三次结婚,这次是和摄影师英奇·莫拉思。1964年,就在梦露逝世不久,他写出了剧本《堕落之后》(After the Fall),遭到评论界的猛烈抨击。
  阿瑟·米勒一生写过17个剧本。1987年,出版了自传《曲折的岁月》(Timebends)。1965年以来,他连续两届当选为国际笔会主席,为维护世界各国作家的合法权益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阿瑟·米勒逝世的消息传来,社会各界对他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称他为“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英国的《卫报》称他为“二十世纪的戏剧巨人”。剧作家大卫·黑尔说:“他是这样一位剧作家,他和其他一些剧作家使二十世纪成为了美国人的世纪。当你想到美国戏剧的时候,你想到的就是米勒、威廉·田纳西和尤金·奥尼尔——现在他们都离开了我们。”曾获奥斯卡奖提名的著名导演麦克·里说:“我非常非常地难过。一个戏剧家之死——你能说什么呢?他是我们大家的爷爷,真的。我们只是谨慎地通过人物试图在荧屏和舞台上反映社会问题。他在这方面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曾经执导过米勒的名剧《坩埚》的国家剧院导演尼古拉·海特那称他为“美国舞台上最后的伟大巨人之一”,他说:“他和尤金·奥尼尔、威廉·田纳西一道,给英语国家的戏剧带来一种诗意般的紧迫感和悲剧特色,而这些特色自伊丽莎白时代以来一直欠缺。他的原型是伟大的经典性的悲剧人物,更近一点的剧作家就是易卜生了;我毫不怀疑,像《推销员之死》、《坩埚》、《桥头眺望》这些剧作将永远和易卜生、莎士比亚以及索福克勒斯的杰作并驾齐驱。”美国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说,有一次米勒奉承他,说他的剧作是“必要的”:“我想再近一步,说阿瑟·米勒的剧作是必不可少的。”电影和舞台导演大卫·撒克说:“没有一个剧作家像莎士比亚那么伟大,但是如果你不算莎士比亚的话,他和戏剧史上的任何剧作家相比,都毫不逊色。”
  注:本文参考了《20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著青岛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特此说明并对该书作者表示感谢。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5-02-27 13:57 | 4 楼
读书郎
级别: 嘉宾


精华: 13
发帖: 2411
威望: 925 点
金钱: 11650 静电币
支持度: 600 点
在线时间:153(小时)
注册时间:2002-08-11
最后登录:2007-09-13

 

他在英国比在美国更受尊重

  □杨振同译
  
  ●里查德·艾尔:原英国国家剧院院长,为百老汇导演过阿瑟·米勒的名剧《坩埚》
  我第一次见到阿瑟是25年前在国家剧院。我跟他很熟,大约三年前我在百老汇排演了《坩埚》,这是该剧首演以来第一次在百老汇演出,阿瑟自始至终都在场。他的这个剧本都有50岁了,可他对它就好像还是部新戏似的。一个人紧盯着一部永恒的经典名著排演,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如果你对阿瑟说:“那一场写得的确很棒”(我在排演《坩埚》时偶尔就这么说),他就会做出极其动人的样子,乐呵呵地说:“是啊,是啊,那一场是很不错。”他有一种很随意的好奇感……我倒想把这种好奇感上升到天才的高度。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这个人简直是魅力无穷、非常的动人心魄、非常吸引人,他长得也非常吸引人。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同寻常,他年纪越大,就越有吸引力。他性格也是非常非常地具有魅力,他是个非常迷人的男人。他能言善辩,言谈幽默诙谐,充满睿智。他有这样的天才,能把同一个故事讲了一遍又一遍,而听起来却好像刚刚编出来似的。
  和他在一起非常惬意,他很爱朗声大笑,事实上,说他是一个说教式的具有不朽价值的道德家,那可是大错特错了。他在美国惹恼了许多人,当然了也招致了许多批评,所以很多年来,他在英国比在美国更受尊敬。
  他对英国戏剧的贡献是巨大的。一代又一代的剧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吸取灵感,受到鼓舞。从阿诺德·韦斯克一直到大卫·黑尔,他激发了每一个人的灵感。
  这种情况之所以一直持续了四五十年,是因为他的确很有天赋,既能写公众问题又能写私人生活,还能把二者结合起来,以一种非常非常容易使人接受的方式融入戏剧的形式中去。
  他很能逗人开心,你根本说不出来他的哪部戏枯燥乏味,沉重缓慢。你总是有一种他在和乐队一起演奏的感觉。我最后一次和他见面是在去年九月份,我和他吃了饭。他还是那同一个阿瑟。他原来很爱笑,笑得非常诱人,你真的很想和阿瑟呆上一个晚上。他实际上是个精力超群的人,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他都还在写作。是这一星期还是上一星期,他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个短篇小说,去年在芝加哥上演了他的新剧。
  ●尼古拉斯·海特那:英国国家剧院现任艺术指导,1996年曾执导了根据《坩埚》改编的电影
  他对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都非常投入,最突出的一点,是他把他的剧本打破,然后再重新组合到一起的那份快乐劲儿。
  我第一次去他在康涅狄格州的乡间别墅拜访他,他把《坩埚》这部剧本弄到了电脑上,正对它大献“殷勤”。他完全赞成改编稿本,使之成为电影剧本。他把剧本拆散,然后我和他一起改编剧本,这个过程使我意识到对电影剧本外部线条和结构的要求,但也使我意识到《坩埚》原剧本的结构是多么地美妙。
  那几个月,我和他在康涅狄格州一起度过了许多天,他非常容易相处,谦逊得不能再谦逊。由于那是一部伟大的剧作,他没有必要对它格外保护。不过,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对我很表示怀疑。那几年,他遇到好多人,都想把《坩埚》改编成电影。他后来告诉我,原来,人们发现很难适应剧中的语言。然而我却从来没有想到这一层,因为我来自英国舞台,所以我没有觉得剧中那冷硬的诗歌有什么非同寻常之处。所以当他意识到没有人会弄乱他的台词时,他完全放心了。我和他一道工作时,他看上去非常高兴,也非常支持我。
  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第一天来剧组的情形。他来到萨勒姆镇所在的地方,我们就在马萨诸塞州一条河附近拍戏,这个州实际上就是这部戏的故事发生地萨勒姆镇。他的到来使我们大家深受感动。那个四十年前想象到这部戏的人就在这里。他想象那是一个舞台的隐喻,所以当他看到我们是如何重新创造出那个实际的地方时,他很是感动。他花了很多时间待在剧组里,很高兴给很多清教徒签名,要不他们就会冲我们尖叫的。他喜爱演员们,也像他本人一样,他真的很会欣赏他们的表演,而他们也的确演得很好。他花了很多时间和电影编辑以及摄影师待在一起,欣赏他们的工作。
  演《坩埚》是我第一次导演他的剧本。和很多人一样,我第一次接触到他的作品是在上学的时候,大约十一二岁吧,当时读的就是《坩埚》。他常常开玩笑说,学过这部戏的学生发现他还活着,总是惊讶不已。他过去还开玩笑说,你只要数一数在世界各地上演了多少次《坩埚》,就会了解到各国政治迫害的程度。
  他达到了近期的英语剧作家无人企及的水平。在《坩埚》的电影版里,最后一个镜头表现的是诉讼代理人约翰(丹尼尔·戴-路易斯饰演)把一条绳索套上脖子,从框架里掉下去的场景。这样结束电影难度很大,起初,二十一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的人想要一个不同的结尾。但是还是米勒说服了他们,就要原来的结尾;他有着巨大的道德力量。
  他的双眼闪烁着巨大的光芒,他是个了不起的讲故事的人。我感觉他的有些故事磨砺出来是供公众消费的。他讲过很多故事,但都是他已经写过的。他常常公开谈论玛丽莲·梦露,然而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他从不会讲。
這是淚花晶瑩的世界,然而是美麗的
Posted: 2005-02-27 13:58 | 5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狗狗静电BBS - wwW.DoGGiEhoMe.CoM » 科学人文 Scientific & Humanistic Cultures

沪ICP备05008186号
Powered by PHPWind Styled by MagiColor